临夏茶事和风味小吃

临夏不出茶。然而茶事作为一种风俗,早已渗透到临夏的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临夏,曾是丝绸古道,唐番古道和甘川古道的交汇地,中国西部驰名的旱码头,临夏的“脚户哥”们从藏区驮上畜产品,到云南、四川易来茶叶、川糖,再销往藏区,茶马互市。这个特点一直保留到今天。

饮茶,一直是临夏人的嗜好,有句玩笑话:“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临夏人把饮茶称作“刮碗子”,从茶具、茶叶到配料都十分讲究。

茶具有癿子、火壶、三炮台盖碗。

所谓癿子,是一种烧水的壶,有铜制的,也有铁皮做的。壶体状如锥形, 壶口是个较小的倒锥体,二者焊接在一起,安上把手,便成了癿子。这种水壶在城里已经绝迹,只有乡间还能见到。因为它底部较大,受热面广,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水烧开。

火壶用铜制成,状如火锅,只是多了一个倒水的壶嘴。造型古朴典雅, 既可用来烧水,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只是如今也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电茶壶了。

所谓三炮台盖碗,指的是喝茶的器皿,由盖子、茶盅、托盘三件组成, 故名“三炮台”。现在的临夏,不论城乡,每个家庭都备有几套比较珍贵的三炮台。最珍贵的是用夜光杯原料制成的,其次是景泰蓝的,再就是景德镇的“蓝山水”。

临夏人喜欢喝云南绿茶,最讲究春尖茶和下关沦茶,有苦茶、三香茶、五香茶之分。苦茶只泡茶叶,单纯品尝茶的纯味和苦香。三香茶除茶叶外, 再加上桂圆、冰糖。五香茶是在三香茶中配上杏干、葡萄干或红枣。

泡茶用的水,必须是牡丹花开水,即水滚沸得如同盛开的牡丹花一样。泡茶的第一水一般都要倒掉,以便除去茶叶中的杂质。刮碗子又分急刮和慢刮两种。所谓急刮就是手头还有事情要干,没功夫等着茶叶败下来,因此用茶盖不停地拨动茶叶,使茶叶不停地翻滚,过不了一会就会将茶叶泡开,可以喝了。慢刮是在闲暇时品茶,一杯茶只喝一两口就添水,或看书、或听曲、或聊天、或养神,一个碗子可以整整喝几个小时。

临夏的风味小吃,不仅做工考究,而且品种繁多、色香味美,令人百吃不厌。

临夏人个个精干茶饭,妇女们施展本领的天地在厨房,男子们的阵地在饭馆,故临夏有“好厨子出在男人中间”的说法。

临夏的风味小吃除细若发丝的长面、薄若蝉翼的面片、巧若雀舌的上花面等外,酿皮子、手抓羊肉、羊杂碎、黄酒肉、浆水面、麦索儿等,算是临夏小吃中的佼佼者。

酿皮子是用优等白面蒸制的切成细条状的小吃。吃时拌上精盐、芥茉、醋、酱油、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等佐料,看起来白红带油亮,诱人食欲; 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特别是酷暑炎天,一碗临夏酿皮子下肚,精柔爽口,味美色艳,全身清凉,暑气顿消。

手抓羊肉,是选用精心喂养,膘肥肉嫩的“羯羊”,请阿訇按伊斯兰教规宰后,分成若干件,入锅煮沸,再加入适量花椒、精盐、生姜、草果等佐

料,用温火炖熟,切成大块,食用时不用筷子,而用手抓,或用腰刀一块块割下来,蘸上盐末,就着大蒜食用。其肉质细嫩滑爽、不油不腻,非常鲜美。“桶子肉”是手抓羊肉里的上乘之作,它较之普通的手抓羊肉在选肉上更为考究,必须是小龄羊,所以肉质更鲜嫩。之所以被称为“桶子肉”,是因为旧时小贩把这种手抓羊肉乘热装在桶里,挑上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故而得名。

羊杂碎是指羊的里物,当地有句俗话叫做“腮肉肚梁子,蹄筋油葫芦”。说的是吃羊杂碎讲究腮肉、肚块、蹄筋,余下的小肠用面浆灌成面肠,大肠用剁成碎末的心、肝、肺灌成肥肠,蒸好后,再加爆炒,配上陈醋、辣油、蒜泥等佐料,吃上一碗,颇提精神。

黄酒肉可算是临夏人的独创。它将肥嫩的“羯羊”肉切成薄片,肥瘦搭配,放入滚沸的黄酒中,只等血水一干,便连酒带肉倒人碗中,撒一些葱丝之类的佐料,喝一口黄酒吃一片肉,具有活血补气,疏经通脉的功效,所以食客盈门。

在吃了以上油腻食物后,如果再吃一碗浆水面或痛饮一碗浆水汤,那真舒坦极了。浆水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几乎家家都会制作。其方法是:先将新鲜芹菜或野菜洗净切为寸段,置于盆内或缸内,用热面汤冲泡 2~3 日(冬季则需 7 日左右)之后,则带有酸味。吃时用植物油加葱段炝锅,将酸汤倒入,开锅即可成为浆水汤。如果将煮熟的面条浇以浆水汤,再滴进辣椒油, 就成了嫩黄柳绿、红油浮面、酸辣适口、质味皆绝的浆水面。浆水面除了清爽味美,制作简单,夏天能清热解暑,冬天可消痰除火外,还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疗效。如用芹菜为原料制作的浆水,有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用苦苣菜为原料制作的浆水,有除湿利水、化瘀消肿、健胃祛胀,增进食欲之功效; 用苜蓿菜为原料制作的浆水,有清热利尿、止血定喘,和脾利肠之功效。在民间,还有浆水配合草药,治疗烧伤病人的,所以浆水在人民心目中“身价” 很高。

每当草长花盛,新麦登场,吃麦索儿的时候就到了。麦索儿系用青禾蒸制而成,吃时浇上辣油、醋、撒些香菜、青蒜,吃起来精柔耐嚼,味道极佳。如用麦索儿包包子,风味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