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西夏碑·

文庙位于武威城区东南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 1439 年),后经重修扩建,是一组造型瑰丽、大殿雄伟、彩绘斗拱、类似皇家宫阙的建筑群。文庙坐北向南,总面积 1500 多平方米。庙内松柏参天,清幽恬静,主建

筑分东西两组巍然屹立。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为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和东西 2 庑。大成殿是文庙的

正殿,面宽 3 间、进深 3 间,重檐歇山顶,顶置 9 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正脊中设桥形火球。屋面尽覆琉璃简板瓦。檐下五铺作双抄双平昂。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

东以文昌祠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 2 门戏楼,左右有牛

公祠、刘公祠和东西 2 庑。庙内苍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著名的有刻有回鹘文(即古代维吾尔族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西夏碑等。其中尤以西夏碑最为珍贵,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刻于西夏第 4 个国王崇宗李乾顺

天祐民安五年(公元 1094 年),是全国少有的石刻“珍册善本”。

西夏是党项族拓拔部所建,传 10 王,立国达 189 年(公元 1038~1227 年)。最盛时的领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开国君主李元昊“通番汉文字”,和亲信广惠王野利仁荣创制

的西夏文 12 卷,曾广泛流行。西夏文为方块形,很工整,字的结构与汉字颇有相似之处,也分楷、草、隶、篆书。

西夏碑高 2.5 米、宽 0.9 米、厚 0.3 米,两面撰文。正面碑额为西夏文

篆书,2 行 8 字,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共 28 行,

每行 65 字。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

文为汉字楷书,计 26 行,每行 70 字,是正面碑文的汉译文。碑文大意是: 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奏交会,日有千数”的繁华市容;在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番汉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

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题名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 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那轻盈飘动的绸带、美如游龙的舞姿,使人想起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声双袖举, 四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的胡旋舞。

西夏碑是清嘉庆九年(1804 年),由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于贵州玉屏为官期间,引疾归家,与友人同游大云寺时发现的。

除西夏碑外,武威市南 15 公里处的亥母寺遗址中,也有大批的西夏珍贵文物,如文书、佛经、鸟形绣花鞋等,其中尤以西夏文佛经最为珍贵。佛经共 22 种,34 卷,256 页,170 多千字,据初步鉴定,有可能是活字印刷,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无疑又是一次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