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葫芦与卵石雕

刻葫芦又称雕刻葫芦,它是在兰州特产的小如鸡蛋,大似人拳,皮质细腻,色泽黄白,外形椭圆的葫芦上,雕形塑物,刻意摹神的玩赏工艺品。

刻葫芦始于清光绪年间,最早只在葫芦上刻一些花、草、鸟、兽、名胜古迹、人物脸谱,在街头巷尾出售,供儿童赏玩。后来张广建任督甘肃期间, 刻葫芦成为官府送礼之物。到 1920 年,兰州有一名叫李文斋的秀才,由于贫困以刻葫芦为生。李文斋集书画诗文之才,将“竹林七贤”、“十八罗汉”、“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刻上葫芦,在形似的基础上侧重神似,从而享誉国内外,有“绝技”之称。1940 年,又有一位艺人阮光宇,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把“西厢记”、“红楼梦”等作品中的人物,刻在葫芦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使刻葫芦工艺更臻完美。

如今,刻葫芦的名家是阮光宇之子阮文辉,他继承父业,博采群艺,将雕刻工艺分为“描写”与“雕刻”两种,使刻葫芦工艺又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如一枚“儿童游戏图”,在直径约 4.3 厘米的桃形葫芦上,

刻有 150 个顽童,神情姿态,各不相同。“唐诗 204 首”,是在一枚直径约

  1. 厘米的宫灯形葫芦上,刻有 204 首唐诗,字迹清晰、秀丽工整、干净匀称、

风采照人。“敦煌飞天”,是在直径 5 厘米左右的葫芦上,刻有 120 位飞天, 有的吹笛、有的抱筝、有的反弹琵琶,就连飞舞的飘带和摆动的纤手也历历在目。另外 3 枚直径仅 1 厘米的葫芦上,分别刻有“唐诗桃园行”、“赤壁

夜游图”、“饮中八仙歌”。阮文辉这 4 套 6 枚刻葫芦,已被轻工业部定为国家级珍品,由中国艺术博物馆收藏。

在兰州黄河边,有晶莹绚丽的卵石。有人用其点缀花草,有人用其堆砌假山,有人用其巧布盆景。然而,用其雕刻工艺品,却是艺人们近年的新创造。

卵石,又称河床石,属石英石的一种。其石质坚硬细腻,有光泽。它色彩丰富,五颜六色,光怪陆离。同一种颜色,也有层次变化,如红色,就有血红、砖红、樱红、桃红、桔红等。更奇妙的,就是一枚石子也并不是一种颜色,往往有 2 色、3 色乃至 10 多种颜色。这些颜色,或为色块,或为色带, 组成或交错成变幻无穷的纹路,构成各种奇妙的图案。

省工艺美术厂的艺人们,就是利用卵石的这些特点,将一枚枚奇形怪状的卵石,通过拼、粘、刻等手法,创造出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有顽皮机灵的美猴王、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悠悠垂钓的姜太公、疯疯癫癫的济公和尚,以及走狮、奔马、卧牛、攀猿、蹲象等。其构思之巧妙、色泽之和谐、神形之

自然,令人叫绝。

现在,卵石雕已成为兰州旅游工艺品中游人寻觅争购的一种抢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