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车和皮筏

兰州水车,古为黄河著名的民俗景观。历代诗人、画家、旅行家百般吟咏、千方描绘,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和不朽画卷。

兰州水车,又名天车、翻车、老虎车。为明嘉靖年间进士段续所造。据

《皋兰县志》记载:兰州人段续,博学多才,进士及第,曾宦游南方数省, 多有惠政。致仕归里后,参考南方所见“创翻车,倒挽黄河水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农民皆仿效焉。”

兰州水车,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外形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有 20 米左右、小的也有 10 米,可提水达 15~18 米高处。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圆轮四周斜装有 40~50 个长 1 米,宽、高 30~40 厘米的木斗,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急流冲击圆轮上的横板,车轮便缓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没入水中的木斗便盛满了水,待它上升至圆轮顶端时,河水就会倾入事先置好的槽内,流入农田,然后空斗又随圆轮返回水中,进行下一个循环。

这种简单的水力机械,虽然外表粗糙,但却省工、省力、省资金,一经造成,数年得利。因此,水车自嘉靖三十五年(公元 1556 年)段续在兰州广武门水车园造成第一部后,历代沿用经久不衰。本世纪 30~40 年代,为水车的鼎盛时期,上自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都有水车,总计约有 350 多轮,

仅兰州近郊便有 160 多轮,可灌溉土地 2000 多亩。大水车每轮可浇地 200

亩,小水车每轮可浇地 100 多亩。水车每年在春季涨水时开始转动,冬季水落时停止。在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里,黄河之滨三五成群的水车,矗立河边, 缓缓转动,喷吐“白龙”,景象十分壮观。

建国以后,水车多为电灌站所取代,兰州附近的 160 轮水车大多拆除, 兰州以西、河口以东的水车聚集地也仅剩一、二轮。这些古老的水车在兰州民俗史册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一页。现在应中外旅游者的要求,在兰州水车园附近装有两部兰州水车,中外游客,总是寻寻觅觅,均以能目睹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为快。

兰州皮筏,是 50 年代兰州人民的水运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当年皮笺破恶浪,过险滩的情景。我国的皮筏历史悠久,

《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 47 年),王遣兵乘草船

(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载:“用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皮筏相传是从清光绪年间兴起的,但据《王进宝传》记载,康熙十四年(公元 1675 年)二月,西宁总兵王进宝奉命率队讨伐据守兰州的王辅臣时,曾结草囊做成皮筏夜渡黄河。可见,兰州出现皮筏的时间,比传说中的时间要早 200 多年。

兰州皮筏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 600 多个羊皮袋扎成,长 12 米、宽 7 米,6 把浆,载重量在 20~30 吨之间。这种皮筏一般用于长途水运,从兰州—包头,每天顺流行进 200 多公里,12 天即可抵达。小皮筏系用 10 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 筏乘人”之说,因此今已渐少。然而皮筏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视野宽阔

等优点,如果乘坐皮筏顺流观景,也是一种颇具刺激性的民俗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