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腔·

秦腔,又名秦剧、梆子腔、桄桄乱弹,是甘、陕地区影响较大,广为流传的一个地方戏种。色源于甘、陕民歌俚曲,早在元末明初就独树一帜。

秦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基本腔调有慢板、摇板、代板、尖板、滚板等,在唱腔上还吸取了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特长,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壮,动人心弦,表现力强”的独特风格。乐器有板胡、三弦、笛子、梆子、锣、鼓等,特别是梆子具有很浓的乡土味。秦腔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有一些特技绝招,如耍翎子、摇帽翅、甩梢子、弹胡子、亮靴底,以及扇子、水袖,绸绢、吹火、变脸、耍牙等。

秦腔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 4 行。男角扮演的生行,又按年龄、性

格、特长,分为老生、小生、武生 3 类;女角扮演的旦行,又分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等;净行都画有脸谱,俗称“花脸”;丑行多数鼻子上涂有白粉,故又叫“小丑”。秦腔化妆的特点,一是美,二是夸张。

兰州素有“秦腔窝子”之称,许多秦腔名流在兰州观众中享有盛誉。民谚有“快跑快跑,李正敏的“探窑”;快走快走,宋上华的“杀狗”之说, 形象地描绘出戏迷们在晚饭后急于看戏的心情。

50 年代,兰州市有 4 个秦剧社。新光剧社,名流有刘易平、靖正恭、杨金凤、陈景民等。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演过《刘胡兰》等现代剧,星期天加演午场,每逢春节或五泉山庙会,该社在文化馆剧场(现兰州晚报社处), 或五泉山东龙口演午场,既有座票,也有站票,观众盈池;与新光社齐名的有文化秦剧社,旧址在现永昌路百货大楼处,名流有刘金荣、党玉亭、王定秦、牛利民、王晓玲等。上演的《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深受群众欢迎;上述两个剧社后合并为文光剧社,60 年代又改为兰州市秦剧团。现省秦剧团的前身是秦剧实验社,名角有沈和中、沈爱莲、刘清华等,上演的《棠棣之花》、《大破东平府》、《黄鹤楼》等亦深受群众欢迎;阿干工人秦剧团,虽不及以上 3 个剧社有名,但也有孔新晟、傅菜启、七龄童等一些名流, 拥有一批观众。

目前,兰州除市秦剧团外,各个县、区均有专业秦剧团,就连农民组织的民间戏班,也基本上以秦腔为主,秦腔已成为兰州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