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对增强学生的体魄有重要意义。如果运动负荷不够,密度小,则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同样,运动负荷和密度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 只有正确合理的掌握运动量,才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全面发展。

运动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的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体育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等情况,合理地安排练习次数和休息时间,严密教学组织,提高教学效果。每堂课中学生的心率应控制在 120—160 次/分之间,课的密度在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应达到 35— 40%,有的课甚至可以达到 50%以上,但最低不应低于 25%—30%。

运动负荷是指练习时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它反映人们在练习过程中,身体练习施加于人体的生理负荷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了解运动负荷的大小,一般可采用观察学生的出汗量、呼吸、面色和精神状态等外部表现。如果呼吸急促,面色灰白,排汗量很大,就说明运动负荷过大。合理的运动负荷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一环。如:一堂技巧课和中长跑课(两节连上)。课适宜运动量估算 135 次—145 次/分(课平均脉率),准备部分要达到 120 次—130 次/分,基本部分中长跑要控制在 150 次—180 次/分,结束部分要降到 105—80 次/分。这样下课后,学生的体力能很快恢复到最佳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分成强弱组,区别对待,提出不同量的要求。总之,如果只强调课的密度而忽略运动负荷,或光强调运动负荷又忽视密度, 都达不到好的锻炼效果。只有两者统盘考虑,搭配得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运动量应注意几个问题:1.安排一堂课的运动量应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即由小到大,由大到小。2.一堂课的运动量大小与教材的安排、搭配是分不开的。3.就一次课来说,如遇到教材安排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时,就应考虑从其它方面着手来调整课堂运动量。4.精心设计, 周密地组织每一堂课。5.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练习时间,教师必须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