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和政策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贸易关 0 系源远流长。只是到了近代,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两国正常贸易关系受到破坏。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政府为恢复和发展中日贸易关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日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50 年代的中日贸易。新中国刚成立时,中日之间曾一度有过贸易往来,但由于美国对中国“封锁禁运”政策和侵朝战争影响,仅有的一点民间贸易也中断了。1953 年 9 月日本议员考察通商代表团访华,双方签定了第二次民间贸易协议,但由于日本追随美国采取对中国“禁运”政策,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1954 年 5 月,中日签订第三次贸易协议,该协议由于得到当时总理鸠山的支持而使之超越了民间贸易的范围。1958 年 3 月,中日签订第四

次贸易协定,提出调整商品分类和扩大贸易额问题,但由于政治原因,协定落实不理想,整个 50 年代中日年贸易额很少超过 1 亿美元。直到 1962 年, 周恩来总理接见日本中贸促会常务理事铃木一雄时,提出政府协定,民间合同和个别照会的贸易三原则,中日贸易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2.1960 年—1972 年的中日贸易。60 年代,中日贸易通过“友好贸易” 和备忘录贸易等途径发展起来,凡是经中国贸促会审查为“友好”的日本企业,均可与中国对口的贸易公司进行协商,是政治色彩较浓厚的贸易方式。1960 年中日贸易额为 2345.5 万美元,到 1969 年达 6.29 亿美元,1972 年达

11 亿美元。中国向日本出口商品主要为煤、铁矿石、大米、大豆、玉米、杂豆等,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钢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成套设备。

3.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贸易。1972 年 9 月,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恢复邦交。1974 年 1 月,中日缔结贸易协定规定双方互给最惠国待遇,1978 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此中日贸易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1)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长。1993 年,双边贸易额已达390 亿美元,是邦交正常化时的 1972 年(11 亿美元)的 35 倍多。(2)经贸

范围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从 80 年代起,两国的经贸关系,已从单一的商品易货贸易向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发展,在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共同开发、技术合作、资金合作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例如,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1979 年至 1987 年,外商来华开办的“三资企业”共 10017 家,协议投资总额 228 亿美元,其中日本为 420 家,19.18 亿美元,分别占 4.16%和 8.41%。(3)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长期以来,中国对日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1980 年,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 75.5%。自 80 年代中以来,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到 1989 年已占51.5%。中国从日本进口商品主要有四类,钢材占 30%;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车辆占 50%,化工占 8.3%,轻纺占 9%。近两年来用于生产的机械类产品的进口有较大幅度增长,而压缩小家电、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进口。

近年来,中日贸易发展也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贸易发展不平衡。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 20

    年以来,中国只有四个年度有顺差,且数额较小,这对于处在发展中阶段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利的方面。

  2. 日本的贸易壁垒有阻于中日贸易发展,中国许多商品仍被日本的关税壁垒拒之门外,且贸易磨擦也经常发生。(3)日本对华技术出口限制较严,日本政府在技术产品方面采取强制出口审批和限制政策,使中日贸易中技术贸易呈现项目金额小、技术水平低的特点。(4)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非价格竞争力差。日本消费水平等高,市场竞争激烈,而中国对日出口产品的质量、设计、包装、标准化、交货期、销售方式、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有不足,这些均有碍于对日出口。

尽管中日贸易存在一些困难,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仍可通过以下途径扩大两国贸易。

  1. 利用两国良好的政策基础,扩大双边贸易。自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友好关系,1978 年在中日联合声明的基础上缔结了《中日友好条约》,1984 年又成立了中日友好 21 世纪委员会。这些为中日平衡扩大双边贸易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2. 利用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发展双边贸易。日本科学技术发达,经济管

理先进,但资源贫乏,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科技落后。这种互补性为两国贸易提供了条件。我国可以在向日本进口机器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同时,向日本出口服装、鞋类等日常生活消费品,而尽量减少对日本的高档生活消费品的进口,这既可以满足我国企业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迫切需要,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两国贸易不平衡状态。

  1. 利用日本开放市场的机会,扩大对日本的出口。经过关贸总协定的多轮谈判,在各国的强大压力下,有“铜墙铁壁”之称的日本市场终于走向了开放之途,“乌拉圭回合”后,日本政府对包括农产品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作出了承诺。抓住这一时机,扩大对日出口是有可能的,例如,日本每年需进口

    40 万吨左右粮食,中国大米颇受日本欢迎,这就是一个极好的贸易机会。日本市场对产品极为挑剔,因此,我们只能在产品的质量、包装、服务等方面很下功夫,提高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日本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国企业目前急需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