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鱼体的观察、测量和记录

对采集的鱼体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是鉴定标本名称时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制作剥制标本时的参考依据。在野外采集到鱼类标本后,应趁鱼尚未死去或鱼体新鲜时迅速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同时作好记录工作。

1.观察、测量的用具用品

  1. 体长板:用于测量鱼体各部分的长度。体长板通常用塑料板划上米制方格刻度制成。也可购买塑料质地的坐标纸,钉在木板上制成体长板。

  2. 白瓷盘:用于盛放须观察、测量的标本。

  3. 号牌:用于标本编号。号牌通常用竹片制作,长 4 厘米,宽 0.8 厘米,正面用毛笔写上号数,涂上清漆,干后即可使用。

  4. 纱布、软毛刷、塑料盆:用于洗刷标本。(5)秤:用于称取鱼的体重。

(6)记录册、铅笔:用于记录。2.观察、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 标本处理。对采集的鱼类标本,先用清水洗涤体表,将污物和粘液洗掉。对体表粘液多的鲶鱼、泥鳅和黄鳝等种类,要用软刷沾水反复刷洗干净。刷洗时,应按鳞片排列方向进行刷洗,以免损伤鳞片。在洗涤过程中, 如发现有寄生虫,要小心取下放进瓶内,注入 70%酒精保存,并在瓶外贴上号牌、写明采集编号。

  2. 编号。将洗涤好的标本,放在白瓷盘中,根据采集顺序依次编号。每一个标本都要在胸鳍基部系一个带号的号牌。如果号牌已用完,可用道林纸作号牌,用铅笔写清号数,折叠后塞入鱼的口腔深部,回校后再补栓竹制号签。

3.观察、测量内容

  1. 记录体色。每一种鱼都有自己特殊的体色,而且同一种鱼在不同环境中,其体色往往也有差异。鱼类体色虽不是主要鉴定特征,但对认识鱼有一定意义,尤其对中学生认识鱼类来说,鱼的体色更为直观和形象。因此应趁标本活着或新鲜时,将体色记录清楚。

  2. 外部形态测量。为了快速、准确地测量鱼体各部分的长度,应该将鱼放在体长板上进行测量。鱼体外部形态的测量项目如下(图 6—1)。

全长 由吻端或上颌前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体长 有鳞类从吻端或上颌前端至尾柄正中最后一个鳞片的距离;无鳞类从吻部或上颌前端至最后一个脊椎骨末端的距离。

头长 从吻端或上颌前端至鳃盖骨后缘的距离。吻长 从眼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

眼径 眼眶前缘至后缘的距离。

眼间 距从鱼体一边眼眶背缘至另一边眼眶背缘的宽度。尾长 由肛门到最后一椎骨的距离。

尾柄高 尾柄部分最狭处的高度。体重 整条鱼的重量。

  1. 鱼体各部分性状计数

侧线鳞 沿侧线直行的鳞片数目,即从鳃孔上角的鳞片起至最后有侧线鳞片的鳞片数。上列鳞:从背鳍的前一枚鳞斜数至接触到侧线的一片鳞为止的鳞片数。下列鳞:臀鳍基部斜向前上方直至侧线的鳞片数。填写的格式为:

上列鳞 5—6

侧线鳞 下列鳞 ,如鲤鱼的鳞式为:33 4—5 36。

咽喉齿 鲤科鱼类具有咽喉齿。咽喉齿着生在下咽骨上,其形状和行数随种而异。一般为 1~3 行,也有 4 行的,其计数方法是左边从内至外,右边从外至内,如鲤鱼咽喉齿式为 1·1·3~3·1·1。咽喉齿的特点是鲤科鱼类的分类依据之一。

鳃耙数 计算第一鳃弓外侧或内侧的鳃耙数。

鳍条数 鱼类鳍条有不分枝和分枝两种。在鲤科鱼类中,二者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它鱼类的分枝鳍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而不分枝鳍条则用罗马数字表示。

上述各项观测结果,应在观测过程中及时填写在鱼类野外采集记录表中

(见表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