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川径流

(一)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径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特征阶段。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对于水文分析是重要的。

  1. 停蓄阶段 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进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停蓄于洼地的水也不能立即变为径流,所以这个阶段叫做停蓄阶段。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但是,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少水土流失来说,这个阶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 漫流阶段 降水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这个阶段只有下渗起着削减径流形成的作用。而土壤、岩石的下渗强度,从开始下渗即逐步减小,一定时间后常成为稳定值,这个稳定值称为稳渗率。所以漫流阶段的产流强度,决定于降水强度和土壤稳渗率之差。各种土壤的下渗强度不同(图5-6),故产流情况也不一样。在同样降水强度下,砂质土地区产流强度较小,而壤土地区产流强度较大。

坡面漫流是地表径流向河槽汇集的中间环节,分为片流、沟流和壤中流三种形式,其中,沟流又是主要的形式。水在地表纹沟中流动,流速一般不超过 1—2m/s,但流速和流量都从坡顶向坡底增加,冲刷力也相应地向坡底增强。片流并不多见。壤中流是指水在地表下数厘米的土壤中流动,其速度不大,开始时间也比较晚,但降水停止后它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地表的土壤物质往往就是由这种坡面漫流带入河槽的。

  1. 河槽集流阶段 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外, 只有小部分渗过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图 5-7)。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上述三个阶段是指长时间连续降水下发生的典型模式。实际上由于每次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各流域自然条件也不一样,所以,无论是不同流域,或是同一流域在不同降水过程中的径流形成,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二)径流计量单位

在研究某时段内河流水量变化和比较各河流的径流量时,都必须采用适

当的量值来计算。常用的量有以下几种:

  1. 流量 Q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m3/s)。其式为

Q=Av

式中,A 为过水断面面积;v 为水流的平均流速。

  1. 径流总量 W 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称为径流总量(m3 或 km3),例如年径流总量。计算径流总量的公式为

W = QT

式中,T 为时间(秒);Q 为时段平均流量。

  1. 径流模数 M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称为径流模数(m3/s·km2或 l/s·km2)。径流模数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的公式为

M = Q

F

式中,F 为流域面积(km2)。

当流量单位由米 3 化为升时,应乘以 1000。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的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来比较不同流域的单位面积产水量。

  1. 径流深度 y 研究河流径流时,需要把径流量与降水量进行比较。降水量是用毫米为单位的,径流量也须用毫米为单位。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到径流深度

y = W

F

由于 W 和 F 都须要化为毫米,所以上式可写为

W×109

y = F×1012 =

W ×10−3 (mm) F

径流模数 M 与径流深度 y 之间,有以下关系已知 W=QT

从M = Q ×1000(1 / km2

F

可得

Q = M×10-3

F

∴y = W ×10−3 = QT ×10−3 = M·T·10−6

F F

这个水量是以一年计算的,即

T=31.5×106(s)

所以 y 与 M 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 = 31.5M或M =

1

31.5

y = 0.0317y

如果把 T 作为以百万计的秒数,则

y = M·T或M = y

T

  1. 径流变率(模比系数 K)任何时段的径流值 M1、Q1 或 y1 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 M0、Q0 或 y0 之比,称为径流变率或模比系数

K = M1

M 0

= Q 1

Q 0

= y1

y0

  1. 径流系数α 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 y 与同期降水量 x 之比,称为径流系数

α = y

x

径流系数常用百分数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α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

(三)正常径流量

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是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一年中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平均水量。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值。只有河流的径流年际变化比较小,或者有相当长的观测资料时,才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河流的正常径流量。

算术平均值能够比较简单地概括一系列观测数据。假定某个水文要素的观测共有 n 项,各项的数值分别为 x1、x2、x3⋯⋯xn,则其算术平均值为

x + x + x + x 1 n

x = 1 2 3 n = ∑x

n n 1 i

当缺乏长期观测资料时,x受到极值的影响,并不稳定。为了弥补这一不

足,必须考虑系列的离散程度。例如有下面两个系列第一系列:5 10 15; 第二系列: 1 10 19

算术平均值相同,即x = 10,但离散程度不同。前者只变化于5—15之

间,后者却变化于 1—19 之间。

研究任何系列的离散程度,必须以均值为中心来考察。系列中某一个值

xi 与均值x的差,

称为离均差或简称离差。各离差平均值等于零。显然,用离差平均值来说明系列的离散程度是无效的。因此必须采用离差值的平方的平均数,然后开方,作为鉴定系列离散程度的参数,这个参数称为均方差σ。

σ =

按此式计算上述两系列的均方差,则得到σ=4.08,σ=7.35 第一系列的均方差小于第二系列,说明第一系列数值集中,变化较小。

但是,均方差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并不适合于比较两个具有不同均值

的系列,例如,

第一系列:5 10 15;第二系列:995 1000 1005

这两个系列的均方差相同,说明两个系列的绝对离散程度是一样的,但因其均值分别为 10 和 1000,第一系列中最大最小值与均值之比为 1/2,第二系列却是 1/200。为了克服这种缺点,数理统计中用均方差与均值之比作为衡量相对离散程度的参数,这就是离差系数 Cv。

σ

C = =

v x

按此式计算,上述两系列的离差系数分别为

C = 4.08 = 0.408l ;

v 10

Cv =

4.08

1000

= 0.00408

这说明第二系列的变化程度远较第一系列小。

Cv 值反映各年中具体水量的相对变动程度,在径流计算中很重要。表 5-2 表示 Cv 值和观测年数,即系列长短与正常径流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关系。

根据实测资料年限长短不同,可以分别采用下列方法推求河流的正常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