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一)海水的温度

海水的温度决定于海水的热量收支状况。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大气对海面的长波辐射,海面水汽凝结,暖于海水的降水和大陆径流, 以及地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能,也是海水热量来源。海水热量消耗则以海面蒸发为主,此外,海面向空气的长波辐射和海面与冷空气的对流热交换, 也可使海水消耗热量。当海洋表层接收太阳热能后,即通过热传导和海水运动传播至深处。

海水温度有明显的季变化和日变化。水温的季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季变化,季风和洋流也有一定影响。北半球大洋中最低温度出现在冬季(2

—3 月),最高温度出现在夏季(8—9 月)。温带海洋水温季变化最为明显。

图 4-4 表示温带海洋中,冬季海水中普遍存在混合层(等温层),春季形成较弱的温度梯度,夏季温度梯度增大,入秋后表水温度降低,混合层愈来愈深,于是形成一个突出的变温层。

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是水温日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天气状况对它也有一定的影响。最低水温通常出现在 4—8 时,最高水温出现在 14—16 时,日较差不超过 0.4℃,并且一般只表现在深度 10—20m 以内的水层中。在晴天或静风时,或在邻近大陆的浅海区,日较差可超过 1℃。

海水表层温度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 平均温度变化于-1.7—30℃,最高水温并不位于赤道上,而是出现在赤道以北,称为热赤道。水温从热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2. 由于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而南半球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同时,北半球水温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的水温。

  3. 不同温度性质的洋流交会处,海水温度梯度最大,等温线特别密集。

(二)密度

单位体积中的海水质量就是海水的密度ρ,单位是 g/cm3。海水密度值比纯水大,约为 1.022—1.028。它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温度升高时密度减小,盐度增加时,密度增大。

纯水密度在温度 4℃时最大,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则随盐度增加而降低。结冰温度也随盐度增加而降低,但比较和缓。当盐度为 24.7‰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与结冰温度均为-1.332℃。通常情况下海水盐度为 34.6‰,所以,最大密度的温度比结冰温度低。

(三)颜色与透明度

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状况。太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紫光进入海水后,在水深 20 米以内即被吸收,绿光、黄光和蓝

光伸入得更深一些,极少量蓝光能够伸进 1000 米以上。射入海水的光线除被吸收外,还要受到海水中悬浮微粒和水分子的散射,最后只剩下蓝光,所以海水呈现蓝色。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因而,生物丰富的海水和没有生物的海水颜色不同。沿岸海水多绿、黄和棕色,部分原因便是由于生物丰富和河水带来泥沙所致。

海水的透明度以直径 30 厘米的白圆盘投入海水中的可见深度来表示。海水的颜色、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海水的涡动、入海径流,甚至天空的云量都对海水的透明度有影响。一般愈近大陆透明度愈低,愈近大洋中部透明度愈高。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是一个海水下沉区域,表层水中缺乏上涌海水带来的营养盐分,浮游生物极少,因而颜色最蓝,而且透明度最大,约为 66.5 米。黄海的透明度只有 3—15 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