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溶作用

(一)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

一、岩溶作用 - 图1岩溶作用主要是水与可溶性岩石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这种过程又为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创造了条件。就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而言,当水中含有 CO2 时,溶解能力就大为提高。CO2 与水化合成碳酸,碳酸电解析出 H+ 离子,与石灰岩中的CO2- 离子起化学作用:

这种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Ca2+ 和2HCO - )随水流排泄而流失。

上述化学反应过程是可逆的,如果空气中 CO2 减少,或者水中游离 CO2 减少时,化合的 CO2 就要向相反方向转化,使水中碳酸含量减少,这时 CaCO3 就要发生沉淀作用。

水中 CO2 的含量随空气中 CO2 的分压加大而增加,随水温增加而减小。

但温度的升高可加速化学反应。通常温度每升高 10℃,反应速度约提高一倍。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大量 CO2,所以土壤中 CO2 的含量大大高于大气中的含量。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竹林中,土壤中 CO2 含量更高,可比大气中的含量多数十倍。

(二)岩性与构造条件

可溶性岩石可分为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

(石膏、硬石膏)和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 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

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泥灰岩中除方解石外还含有大量不溶解粘土。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一般说来,石灰岩比白云岩易受溶蚀,白云岩又比泥灰岩易受溶蚀。

地质构造对溶岩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从大地构造来看,地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广,岩性变化小,单层厚度大,有利于岩溶的发育。而地槽区的岩性很不稳定,多紧密褶皱,岩溶发育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石灰岩地层中节理发育的地段以及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特别是张性断裂),岩溶比较发育。厚层或巨厚层的灰岩地层(质纯,多为中、粗粒晶体), 岩溶化程度也较高。

(三)水动力条件

岩溶作用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因此, 水流的活动与岩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流动的水饱和度低,溶蚀能力强。在湿热气候区,雨量丰富,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大,流动快,故岩溶作用强烈。相反,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水流的活动性差,岩溶作用减弱。

在受大河深切的岩溶地区,地下水的运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带(图 6- 28)。

  1. 垂直流动带(充气带):这带位于地下水面以上,平时地下水较缺乏,地下水以垂直向下运动为主,岩溶以向下发育为特征。在深切河谷区, 这带的厚度较大,形成的落水洞等也较深。

  2. 水平流动带(浅饱水带):位于地下水面以下,地下水常年存在, 主要以水平方向向河床排泄,愈近主河谷,水平运动愈明显。该带常发育水平溶洞、通道和暗河。

  3. 过渡带(季节变动带):由于地下水面随季节而升降,因此在垂直流动带和水平流动带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带。地下水位上升时,这里表现为水平流功;地下水位降低时,则为垂直流动。过渡带的厚度变化不一,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的地区,变动带较厚。

  4. 深部流动带(深饱水带):这带位于水平流动带之下,地下水在水文网的直接影响范围以外运动,其流向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以承压水流向远方排泄区。这带地下水的补给范围要比其上的各带大得多,不同来源的地下水,其中化合的 CO2 平衡值各不相同,混合后可引起碳酸的不饱和,因此具有一定溶蚀能力,而形成深部岩溶。

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可以因地貌和构造不同而异。在长期稳定的、有河流深切的高原地区,垂直分带比较明显;在新构造强烈上升地区,石灰岩岩层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垂直分带就不显著,并且原先的水平流动带或深部流动带可以转化为垂直流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