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目前全球冰川面积约为 1550×104km2,占陆地总面积的 10%以上。冰川总体积(2400—2700)×104km3。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将使世界洋面上升66m。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冰盖面积约 1260×104km2,包括四周的边缘冰棚,则为 1320×104km2。冰盖平均厚度为 2000m。北极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加拿大极地岛群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冰川总面积约 200× 104km2,其中格陵兰冰盖面积即达 173×104km2,巴芬岛上的巴伦斯冰帽面积达 5900km2,得文岛冰帽面积超过 15500km2。亚洲冰川面积共 114000km2,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天山和帕米尔。其中我国冰川面积共 57000km2,恰占 50%。北美洲冰川面积共 67000km2, 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区。南美洲冰川面积约 25000km2 。欧洲8600km2,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阿尔卑斯山。大洋洲 1000km2,主要分布于新西兰。非洲是全世界冰川最少的大陆,冰川面积只有 23km2。这是由于非洲大陆纬度低,气温高而降水少,雪线位置高所致。

冰川分布的高度受着雪线高度的严格制约。任何地区如果地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就山区而论,在气候变化不很显著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总是大体上位于同一的海拔高度。这个高度以上为多年积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就叫做雪线。雪线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但是,零平衡的绝对值却可以是各不相同的。要在降雪量很小的情况下

达到平衡,就必须有较低的负温以减小消融和蒸发。而当降雪量很大时,雪线处的年平均气温就必须比较高,才能融化大量积雪,以保持平衡。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多年积雪的形成要求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长期保持在 0℃以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和自平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以低纬地区雪线位置比较高,高纬和极地雪线位置则比较低。图 5-17 表明,雪线位置最高处并不在赤道,而在南北两个亚热带高压带。这两个高压带同赤道带的温度差别并不显著,降水量却相当悬殊,亚热带高压带降水量的急剧减少,使雪线上升到最大的高度。南美 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达 6400 米,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北半球的山地,一般北坡雪线比南坡低。我国祁连山南坡雪线在 4700—5000 米,北坡仅约 4400—4600 米,表现了地形的影响。但是地形不仅影响温度,也影响降水分布,如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致使南坡多雨,雪线为 4400—4600 米,北坡降水量很少,雪

线上升到 5800—6000 米。

在冰川上雪线又叫粒雪线。夏季冰川上隔年粒雪的下限,称为粒雪线。海洋性冰川粒雪线和零平衡线的位置比较吻合,大陆性冰川由于粒雪线和零平衡线之间有一个附加冰带,粒雪线通常高出零平衡线数十米或 100—200 米。

和雪线高度相一致,地球上冰川分布高度也表现出明显的自低纬向两极降低的趋势。在东西走向的山脉中,朝向极地的山坡冰川分布高度低于朝向赤道的山坡。通常情况下,迎风而降水量丰富的山坡冰川分布高度低于背风而降水量比较少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