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我国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从水平分布来看,除寒带的冰沼(冻原) 土、亚寒带的灰化土和赤道带的典型砖红壤外,世界上的各种土壤类型在我国几乎都有出现。我国土地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在劳动人民的长期经营管理之下,培育了各种各样的耕作土壤。

(一)我国东部寒温带至热带森林地区的土壤类型

  1. 棕色针叶林土 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主要分布于我国最北的大兴安岭中北部的寒温带山地。植被为原始针叶林。因气候冷湿,地面半年冰冻, 冻层深约 3 米,局部有多年冻土层。这种土壤的特点是土层浅薄,下层多砾石,无明显的淋溶淀积层次,表层腐殖质含量高,并有白色菌丝体。剖面颜色呈暗棕色酸性反应。

  2. 暗棕色森林土(暗棕壤)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冬冷时间长,土层中有 1—2.5 米深的季节性冻土层。地表枯枝落叶层厚,表土暗棕灰色,腐殖质含量高;心土层暗棕至棕色,质粘; 底土层为棕色半风化碎屑,时有明显的铁锰胶膜;土层厚度不到 1 米;呈酸性。这里是我国东北重要的天然林基地。

  3. 棕壤(棕色森林土)分布于辽东、山东和冀东等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暖温带夏绿阔叶次生林,有部分针叶林。土壤剖面层次色调较一致,除表层外,均以棕色或浅褐色为主;质地上粗下细,心土层有明显的粘粒淀积, 全剖面水分状况良好,无游离碳酸钙,呈中性至微酸性;土层较深厚,自然肥力较高,生产潜力大,适于发展温带的农林果木。山前平原和岗地目前已大面积垦为耕地或果园。

  4. 褐土 分布于黄土高原的东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山区以中生性夏绿阔叶林为主,丘陵区常为灌木或草丛。表土层(腐殖质层)不厚; 心土层较粘重,常有铁锰胶膜淀积;底土层有钙质淀积。全剖面呈褐色,有石灰性反应(淋溶褐土除外),土层中常见白色假菌丝体,呈微碱性。适于温带农林果木发展,许多温带水果多产于此地。须注意加强水土保持,增施磷肥,发挥土壤生产潜力。

  5. 黄棕壤属棕壤与黄壤的过渡类型,分布在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天然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层灰棕色,壤质,厚 10—15 厘米;心土层呈黄棕色,有明显粘粒淀积,棱块状结构,有暗棕色胶膜及雏型铁锰结核;底土为棕色紧实粘土层。全剖面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大部分已垦为农地,部分为果园、茶园等。黄棕壤地区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

表土被剥蚀后粘实的土层出露而降低肥力。

  1. 红壤与黄壤 分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的中亚热带。天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次生的马尾松和灌丛、芒萁等。红壤分布的位置较低, 发育于较深厚的红色风化壳粘土层上,含铁铝较多,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有铁锰结核及多量铁锰胶膜淀积于心土层,底层有杂色交织的网状斑纹。呈酸性。许多地方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红壤分布的面积很广, 许多丘陵台地已垦为水田或旱地,是我国南方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土地资源,这里适宜发展茶、油茶、油桐、柑桔等亚热带经济林果。

黄壤分布的海拔高度比较红壤高,气候常年湿润,在云贵高原分布最广。土壤中的氧化铁水化而使剖面呈黄色,尤以心土层更为明显。表土层厚, 腐殖质含量较红壤丰富,宜农、宜牧、宜林。山地适宜于种植杉、竹、茶等。

  1. 砖红壤化红壤及砖红壤 分布于南岭以南和台湾、云南等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天然植被为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常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及淋溶作用强烈,红色风化壳发育深厚。除表土层为红褐色外,全剖面均为红棕色; 质地粘重,心土层有大量暗棕色胶膜和较多的铁锰结核,亦有多量铝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积聚,在土壤干湿交替明显的地方最为显著;有机质分解快, 养分循环迅速,腐殖质一般积累不多;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在侵蚀严重的地段,心土的结核层常露出地面,肥力显著下降。砖红壤与砖红壤化红壤的区别是前者富铁、铝化作用更为典型。这些地方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热带性经济林果广泛分布。

(二)我国北部湿润草原至荒漠的土壤类型

  1. 黑土 分布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山前台地和平原。气候湿润,植被类型主要为草原化草甸(五花草塘)。土壤暗灰色,腐殖质层深厚(30—70 厘米以上),结构良好,土层疏松多孔,亚表层以下有黑色铁锰结核和二氧化硅白色粉末及锈纹斑点。质地适中,下层较坚实粘重,无钙积层及石灰反应。呈微酸性,是自然肥力很高的土壤。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盛产大豆、麦类、高粱、马铃薯等。进行合理耕作、施肥和管理,是保持和提高肥力的重要环节。

在黑土区较低湿的地方(如三江平原下游),还发育一种白浆土,常与黑土呈复区分布,与黑土不同之处是由于干湿交替和氧化还原反复进行,在亚表层形成灰白色的白浆层。

  1. 黑钙土 分布于大兴安岭的丘陵山麓及松嫩平原西部的半湿润草原或草甸草原地区。表土黑色,腐殖质层厚约 30—40 厘米,逐渐向下层过渡, 并有腐殖质呈舌状向心土层延伸;心土层浅灰棕或黄棕色,碳酸盐呈斑块或结核状积聚;母质层较厚。质地轻至中壤土。呈微碱性。它与黑土类似,土质肥沃,适种性广,但较易受春旱,因此发展灌溉很为必要。大部分已垦为耕地,亦有天然草场。

  2. 栗钙土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大兴安岭东南丘陵平

原及西北部分地区。植被为温带半干旱草原。土壤剖面由栗色或灰棕色腐殖质层和灰白色碳酸钙淀积层组成;有强烈石灰反应,局部地区的下部土层尚有石膏积聚。多为天然牧场,是我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也有农业和半农业区。发展灌溉和防止风蚀是发挥其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

  1. 棕钙土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和天山、祁连山附近。气候较干旱,植被为旱生的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类型。土层浅薄呈灰棕色,全剖面有石灰反应,钙积层多在亚表土层以下,有的在底层尚有石膏积聚。质地为砂壤至轻壤土,并含砾石,土层松散,腐殖质及水分含量都少(与这类土壤特点相似的灰钙土,主要发育在黄土母质或较细的洪积物上,水分条件稍好)。这些地区主要为天然牧场,有一些是半农半牧区。农业全靠灌溉。防止风沙危害,解决水源,是保障这个地区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 棕漠土和灰棕漠土 分布于塔里木、准噶尔和柴达木等盆地的戈壁滩及宁夏、甘肃西部的极干旱地区。植被稀少,主要是一些荒漠灌丛。土壤质地砂性强,大都含砾质。表土层为浅灰色多孔状结皮,呈石灰反应,含石膏或一些盐盘等。目前利用不广,局部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改造亦可发展农牧业。

(三)其他土类

  1. 黑垆土 分布于黄土塬面上的古老耕作土壤,耕作熟化层约 50 厘米, 有明显的犁底层,暗灰褐色的腐殖质层(30—80 厘米)向下延伸,底部为棕色钙积层和黄土母质。质地为轻壤至中壤土,心土层稍粘。全剖面有石灰反应并向下增强,腐殖质含量少(1—2%)。其中因土壤侵蚀强烈使肥力变差和犁底层不明显的叫绵黄土,它与黑垆土交错分布。这里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农业以旱作为主。搞好水土保持,发展灌溉,提高土粪质量,发展绿肥生产,是提高肥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分布在关中和晋西南一带的/ 土是黄土高原南部经人工长期培育的一种肥沃的旱作土壤。

  2. 潮土(黄潮土)分布于华北平原和辽河平原,过去称浅色草甸土,是我国主要耕作土壤之一,为旱粮和棉花重要产地,由黄土性母质沉积物经长期耕作熟化而成。地下水位多在 1—2 米间,许多地区因夜间水汽凝结引起表土“回潮”现象,能增加一定的土壤水分,故称潮土。土层质地受沉积层次的局部变化影响很大,常有砂粘夹层特点。表土层以灰棕色为主,以下以色调均匀的浅棕色为主,中下层有明显的锈纹斑点。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肥力尚高,全剖面有石灰反应。微地形常有起伏。对这种土壤主要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防除旱、涝、盐碱危害。

  3. 水稻土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冲积平原和山丘谷地,以及台湾西部平原。水稻土可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开垦种植水稻后在淹水条件下,剖面发生明显分异。典型的层次有:耕作层(淹育层),犁底层及下部的渗育层,斑纹层(潴育层)和潜育层(图 7-17)。

土层中氧化还原交替频繁是其主要特点。在淹水条件下,氧化铁还原呈亚铁,能提高磷的有效性,同时由于土壤溶液中亚铁离子的增加,部分阳离子被代换,从而增加了钾、钙、镁、钠等元素的含量,尤其是钾被代换较多, 对土壤肥力产生很大影响。但腐殖质化程度较低,须靠施放大量含氮的肥料补充。由于各地的环境条件和轮作、施肥管理等情况不同,水稻土的肥力差异很大。如太湖平原的鳝血黄泥田、华南地区的泥肉田、成都平原的油泥大沙等地区性水稻土,都属于高产田。而南方山丘间的冷浸田、黄泥田,石灰岩地区的板结田、浅脚田,沿海地区的反酸田等,属低产田,它们须因地制宜,针对各自特点进行改良。

  1. 紫色土四川盆地最为集中,南方各省区亦有零星分布,为我国南部丘陵台地区的旱作土壤之一,亦有不少开辟为水田。其特点是深受母岩影响, 成土年龄较短,母岩是中、新生代湖相沉积的紫色页岩或砂页岩,岩体松软, 极易风化破碎,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 因而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土壤剖面发育常不完善,表土层以下常为半风化母岩。在荒坡地或管理不善的耕地上,易造成水土流失。因土层浅, 质地偏粘,底层又不易透水,在排灌条件不好时,也易受旱、涝之害。母质含氮素少,应在精耕细作基础上,注意增施有机肥和加速土壤的熟化。

  2. 盐碱土(盐渍土)这是盐化土、盐土和碱土的总称。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和滨海等平地。

盐土是含大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壤,其中以氯化钠和硫酸钠为主。我国盐土可分三类:滨海盐土——以氯化钠为主,硫酸钠次之。除华南滨海咸酸田因有大量树木埋藏成强酸性外,一般都为碱性。整个土层和地下水含盐量都较高,表层含 0.6—1.0%左右,高者在 1—2%以上,地下水较浅,矿化度20—30 克/升,高者达 30—50 克/升以上。花碱土——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泛滥平原,常呈斑状分布。盐分主要集中在表土层,含量约 0.2—0.3%,下层盐分,多在 0.1%以下。地下水位不等,矿化度 1—5 克/升,高者为 10 克

/升。盐碱类型较复杂,有的以重碳酸钠为主,有的以氯化钠为主,等等。内陆盐土——为内陆干旱区盐碱土统称,常成大面积片状分布。地表强烈积盐,呈结皮、盐壳和疏松的聚盐层等;表层通常含盐量约 5—20%,高者达60—70%;心土、底土亦在 1%左右。盐分组成复杂,主要是氯化物、硫酸盐,有些为碳酸钠和硝酸盐。地下水矿化度 3—20 克/升,高者达 70—80 克

/升。

碱土与盐土的主要区别是:盐土的盐分一般分布在土粒间,碱土的盐分在土粒间不一定很多,但有一部分(主要是钠离子)已进入到土粒之中被粘粒吸附了。因此,它比盐土的性状更环。地表常有结壳,壳下有面包状孔隙,

土中碳酸钠和重碳酸钠相对增多。呈强碱性反应。PH 值可达 9—10,有时土中有机质被碱溶解,呈马尿色。我国典型碱土不多,所见多为碱化土,既有盐又有碱。如黄淮平原的瓦碱土和白碱土,内陆的白僵土,就是因含有较多的碳酸钠。它不但对作物有毒害作用,同时还破坏土壤结构,湿时起浆,干时坚硬,通透性差。

盐碱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各种可溶性盐分在土壤中重新分配、积累的过程,其中有原生的(沿海),也有次生的(由灌溉不当所引起)。改良盐碱土必须采取以水利土壤改良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措施,贯彻改良与利用结合, 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盐碱地经不断改良,也能取得高产。

  1. 高山土壤(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顶部。高山草原和草甸土,过去都是作为牧场或游牧场。解放后,牧业有很大发展,并取得很好的成绩。

  2. 磷质石灰土分布于南海诸岛。主要是在南沙和西沙群岛的珊瑚岛上, 这里为热带海洋性气候,在海岛森林里长期栖息了大量海鸟,其粪便、尸体和枯枝落叶一起堆积在土壤上,并给土壤带来大量磷素,含磷■(P2O5)可高达 30%以上,比一般热带土壤要高几十倍到几百倍。剖面可分有机质层、磷质积聚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由于母质是珊瑚、贝壳等碎屑,所以全剖面的质地砂性强,石灰性反应,土壤呈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