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3—19 北京年均温(℃)

500—1000 米,东部冰川舌后退 200—400 米,同时森林分布上限也提高了。西部其他地区冰川自上世纪后半叶开始都有明显的退缩现象。

降水量变化不如气温变化显著。就我国情况来说,有人认为:二十世纪降水总趋势属于从十八、十九世纪较湿润时期转为较干燥的过渡。在过去六十年间,大致可以看出有 30—40 年的周期。本世纪以来,我国北方降水量总趋势是增加的,南方是减少的。图 3-57 说明东北三站(哈尔滨、长春、沈阳)1909—1973 年 6—9 月降水总趋势增加,本世纪十、三十、五十年代为三个多雨时期,大致有 20 年的周期;长江下游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汉口)1885—1973 年 5—8 月降水总趋势是减少的,自上世纪末,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分别是三个少雨时期,平均周期为 35 年。目前正处于上升时期。

据苏联水文观测,里海的水位现在是本世纪以来最高的,仅 1981 年其

水面上升 20 至 25 厘米,近四年来,累计上升 70 至 75 厘米,今后几年仍将保持这种趋势。

近年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天气气候异常,从 1963 年开始,尤其是 1972 年前后,异常天气频繁发生。1963 年冬天,勘察加半岛出现比往年高 12℃ 的暖冬;日本北部出现了少有的大雪;巴黎出现了九十年记录以来的严寒; 纽约出现了可与热带气候相比的酷暑;意大利暴雨成灾。这年 8 月,我国华

北某些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暴雨,暴雨中心日雨量达 865 毫米,比当地年降水

量还要多 200 毫米,七天降雨量高达 2050 毫米,相当于该地年降水总量的三倍以上。同时,华南一带则发生干旱,少雨程度为最近六、七十年来所未

有。又如 1965—1966 年印度出现大旱;1966—1969 年冰岛连续四年严寒, 其寒冷程度为 1902 年以来所没有过,格陵兰和冰岛之间的海域被海冰所连结,重现了八十年以前的情况。1972 年的印度干旱是 1800 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干旱也相当严重;苏联西部地区持续干旱将近一年。1971—1972 年,我国长江流域再度发生两年连旱,尤其是后一年更为严重,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也是百年罕见的。与此同时,世界上另一些地区则多雨,甚至洪水致灾。例如美国东部和中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与秘鲁,亚洲的菲律宾等都先后发生特大洪水。同年 2 月,强烈暴风雪使伊朗南部局部地区的若干村庄被埋在 8m 深的大雪之下。12 月,北欧的瑞典却出现了近二百年来最温暖的冬天,列宁格勒出现百年来未曾见过的雷雨, 西欧长期低温,伦敦夏至日最高气温竟比 1971 年冬至日还低,北冰洋上漂浮的大冰山达 400 多个,为常年的四倍。世界气象组织指出:1972 年世界的天气是历史上最异常的年份之一。1972 年后,世界异常天气与气候仍相继出现,例如 1978 年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钱塘江流域出现近百年来少有的夏旱连秋旱;1980 年我国江淮地区出现了寒春和凉夏;1982 年南部非洲严重干旱,同年 12 月 4 日美国纽约最高气温达 22℃,是 113 年来的最高纪录,

而印度北部则出现严寒;1983 年 2 月和 1984 年 1 月,我国昆明降了罕见的大雪,等等。

(二)气候变化、异常的原因

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农业、畜牧业、交通等各方面,尤其是关系到农业生产前景,早已引起注意。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有关科研部门从各方面探索引起世界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现归纳如下:

  1. 太阳活动 近年来,多数人认为太阳活动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异常关系较大。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是太阳活动强烈的重要标志。从二百年以上的黑子记录发现,平均有 11 年、22—23 年周期。从黑子相对数量变化,每两个最低值年间为一个周期,1755 年为开始第一周期(图 3-58)。

太阳黑子增多表示太阳活动加强,当太阳黑子达到高峰时,由太阳活动抛射出的微粒流增多,紫外辐射增强,高层大气增暖,可能影响到低层大气, 两极空气向低纬活动增强,从而改变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有人根据多瑙河、莱茵河、密西西比河的洪水记录,发现洪水的出现有 11 年、 23 年、33 年的周期现象,并且这种周期与黑子活动周期相对应。

太阳活动强烈的年份,灾害性天气有增多的趋势。1972 年夏季,太阳一反常态出现了大黑子群。这次太阳黑子出现,正是前面说的同年全球反常天气特别多的年份,有人认为这二者有着密切联系。但是,气候异常不一定都是发生太阳活动强烈年份,二者之间确切关系尚难肯定。

  1. 大气环流 研究结果发现,大气环流有多年变化,存在世纪、几十年等周期。大气环流世纪周期与太阳活动世纪周期有关。此外,很多地区气候

变化有 35—40 年的周期。有人提出气候的变化顺序往往呈现冷干→暖干→

冷湿→冷干的趋势,与大气环流的 30—40 年周期相对应。在太阳活动 11 年

周期内,太阳活动最强和最弱时,经向环流增强,即大气环流在太阳活动 11

年周期内大致每 5 年有一个周期。环流型改变,自然会影响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气候异常往往与大气环流异常同时发生。有人认为,大气环流的周期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是气候变化与异常的直接原因。

  1. 天文与地质因素 黄赤交角的变化,极移,海陆分布的变化等,都对地球气候有影响。从地史观点来看,极地移动,气候便要发生变化,例如, 斯里兰卡由地质历史上的极地气候已变化为今日的热带气候;中生代以前的大陆与今日不大相同,海陆面积对比与大陆面积相对集中程度的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上述变化的时间尺度通常以百万年、千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计算。

  2. 人为因素 第四纪是地史上的重要阶段,最突出的是出现了人类,自然界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影响范围与程度不断在扩大加深。

世界人口增加,城市不断发展,数量增多,工业生产门类增多,原来的森林和草原被耕地所代替。所有这一切,都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土地开垦,大约造成 20%的大陆面积的辐射发生变化;森林转变为农作物使反射率降低 5—10%;湿润的耕地上空湍流热通量比针叶林低 1/2—2/3;在一定的环境下,大规模毁灭森林和草原可能导致地表沙漠化,例如南美洲靠近大西洋的巴西内哈河以北地区,三十多年前原是热带雨林环境,由于人类砍烧了当地森林,如今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源短缺,地方气候变干。

大工业的发展可使大气和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全世界每年燃烧几十亿吨煤和石油,使大量 CO2 进入大气。据估计,大气中的 CO2 浓度已增加 10% 左右,并以每年 0.2%的速度递增。关于 CO2 含量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 CO2 含量增加,大气温室作用加强,将使气温升高。相反, 有人则认为大气污染物增多,将促使水汽凝结加强,云雾增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气温下降。

海洋污染对气候的影响也开始引起人们注意。据估计,目前抛弃到海洋中的废油约达 200×104 吨左右。由于水面上漂浮一层油膜,从而产生油膜效应,破坏了海水的蒸发和海水中 CO2 的排吸作用,削弱了海洋对气温的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到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