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一)地下水的动态

地下水流量、水位以及温度和化学成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日变化和季变化,称为地下水的动态。气候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最积极的因素之一。降水、蒸发、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地下水相应的变化;暴雨、干旱等则造成地下水的突然性变化。河湖水位升降,海岸附近涨落潮,在地表水与地下水位之间有水力联系时,也常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地壳的升降运动引起侵蚀基准面位置的变化,也必然引起地下水动态的改变,上升区基准面下降,地下水强烈循环,同时变淡;下降区地下水循环减慢,并发生盐化。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产生以昼夜为周期的升降。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抽水、排水工程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农田灌溉、修建水库可使地下水位增高。

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是水量变化的表现形式,为了准确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必须进行地下水量平衡计算。如某地区地下水的收入水量包括降水量 x、地表水流入量 y1、凝结水量 z1、地下水流入量 w1,而支出水量包括地表水流出量 y2、蒸发量 z2、地下水流出量 w2;又设

ϕ为含水层的给水度;△h 为潜水位变化;

v 为地表水量变化;m 为包气带中水量的变化则地下水平衡方程式可以写为

x-(y2-y1)-(z2-z1)-(w2-w1)=ϕ△h+v+m

(二)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的运动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层流运动,一种是紊流运动。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速度比地表水慢得多,除了在宽大裂隙或空洞中具有较大速度而成为紊流外,一般都为层流。地下水的这种运动称渗透。

  1. 线性渗透定律 法国人达西通过实验发现,单位时间内通过岩石的水量与岩石的渗透系数、水头降低高度和岩石断面面积成正比,与渗透距离成反比,从而建立了达西公式

Q = KA h

l

式中,Q 为单位时间内透过岩石的水量;K 为渗透系数;A 为岩石断面面积; h 为水头降低值;l 为渗透距离。

令 h = I

l

则 I 为水头梯度。据 Q=Av

又,达西公式移项得

v = Q

A

Q = K h = KI

A l

所以,渗透速度vCP = KI

公式表明,渗透速度与水头梯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这就是线性渗透规律或达西定律。渗透速度和渗透系数单位相同,用 cm/s 或 m/d 来表示。

渗透速度vcp 并不是水在空隙中的实际平均速度,而只是在透水岩石

断面上的平均速度,所以,应以孔隙度 n 除渗透速度,才能得到实际速度 v0。

v = vcp

0 n

岩石的孔隙度n永远小于1,所以渗透速度vcp是小于实际速度v 0 。

实验证明,当渗透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地下水的运动不符合线性渗透定律。但在通常情况下,地下水流的水头梯度很小,故大部分地下水运动仍然符合线性渗透定律。

  1. 非线性渗透定律 在大孔隙和溶洞中,地下水运动具有紊流性质,不符合线性渗透定律,这时即可应用薛齐公式

v = c

如以c

= K,则

1

v = KI 2

1

当运动为混合形式,即层流与紊流混合时,公式可改写为v = KI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