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个典型——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区的生产用地结构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区,原是一片低洼积水的泛滥地,后经当地农民长期的开发利用,加工成许多小块的鱼塘,塘间堆筑起宽 10 米左右的基

(堤),统称为基塘区(图 9-17)。一般合理利用的方式是:基面种桑, 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和吃剩的废物)养鱼,塘泥肥桑。它把基面和水域、生产者和消费者、用地和养地之间紧密地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高度集约化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了高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鱼塘采用分级放养、分层混养的方式。基面除种桑外,还有轮种、间种、套种各种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等多种生产利用方式。不仅在空间上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了各种资源,在生物种群的组合上也非常讲究科学性,在时间安排上也很合理,无空闲的季节。因此此区域成为土地利用率高、生产环节多和集约化程度高的农、牧、渔、副各业紧密结合的生产结构体系。当然,这个系统不是封闭的和自给自足的。为了获得鱼类和作物的更高产稳产,还须从外界输入一定数量的饲料、肥料乃至动力。由于大农业生产的用地结构合理, 以渔业为中心的各业全面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应的各项加工工业的发展, 进一步构成了一个农、工、商经济综合体。

基塘区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生态效益也很好。例如,全顺德县塘鱼平均亩产达 500 斤以上(有的专业户平均亩产达 2278 斤)夏秋两季约每月捕

鱼一次,商品率达 80%。一年可采桑叶 8—9 次,亩产约 4000 斤,养蚕 8—

9 造,亩桑产茧的 280—300 斤。甘蔗、水果、蔬菜等其他作物也很高产。生态效益好主要表现在:

  1. 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由于不搞“一刀切”和“单打一”,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物种搭配得当,且与当地环境相适应;能使一物多用或“废物”利用;不仅发挥了优势而且使劣势转化为优势。因此,生产门类多,品种多。

  2. 结构复杂,功能卓越。由于各组分、各生产环节联系紧密,生物链呈网络化,时空上利用也很充分,故生态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颇复杂。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形式多样、周转快、效率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好,功能卓越。

  3. 调节性好,稳定性强。由于各种组分的结构复杂和物质循环形式多样,即使某个环节出现故障或效率不高,也可由内部其他环节来补偿,而不象组分结构简单、产品单一的系统那么脆弱,故其内部的协调性能好,稳定性高。

  4. 环境质量高,污染物质少。由于基塘系统基本上是有机农业,本身生产的有机废物能参与良性循环之列而被重复利用,故用地与养地结合,地力不致衰退,环境不致失调。只要从外界输入适量的能量和物质(如饲料和肥料)及少量农药,便可使产量提高,同时也不致使环境受到人工化学物质的明显污染。当然,基塘生态系统不是完美无缺的,按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看, 它的结构和功能还可进一步改善,潜力还可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