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在大、中尺度地域分异的背景上,还存在着局部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因素引起的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一)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在小地域内,由于地势的高、低、陡、缓的起伏而形成的各个地段,称为地貌部位或地貌形态组合单元。如从河谷低处至分水高处,常可分为河床、河漫滩、阶地、谷坡、山坡和山顶等部位。其中还可进一步细分。这种地域差异对其他成分亦引起相应的一系列变化。如生态系列和土链的变化。地貌部位的差异,首先是引起大、中尺度的水热条件在地面上的再分

配。不同地貌部位对小气候中热量的差异、地表水的排蓄状况、潜水的流动性和埋深等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是引起外动力地质地貌过程的作用方式、强度和物质迁移状况的差异。再次是引起成土母质的类型及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等的变异。因此,地貌部位、成土母质和潜水条件等结合在一起构成生态系统的处境。不同的处境条件对生物群落和土壤乃至景观的形成发育具有不同影响。所以,地貌部位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最基本的因素。

小气候反映了贴地气层的光、热、水和风等的综合状况,通常以光照、温度、湿度和风等来表示。影响小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地貌部位、植被类型、土壤性质、周围的环境(河流、水塘、森林、高大建筑物、地貌状况等等) 及人为活动等。所以,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具有不同的小气候。不同的小气候亦可影响各种地理过程和反映出小尺度地域的分异。

首先,通过作用面的热状况和水分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小气候引起的

地域分异规律。例如,坡向、坡度与温度、湿度的关系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地域内,无论凸或凹的小地形,南向坡可获得的总辐射能比平面上的多;而北向坡获得的总辐射能较平面上的少。这种差异在坡度增大到一定范围内时表现越明显,而冬季又较夏季显著。当下垫面的性质相似时,南坡因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故热量平衡值大,用于提高土温和气温以及蒸发上的热能也多。由于南坡蒸发速度大,所以其土壤湿度小于平地及北坡。空气湿度也是如此。因此,南(阳)、北(阴)坡的植被、土壤和积雪情况等都有明显的差异。观察资料还表明,东、西坡所获得的辐射能虽然相近,但在暖季,西坡较东坡温暖。因为早上太阳直射东坡时,露水蒸发消耗了较多的太阳直接辐射;下午太阳直射西坡时,消耗于蒸发的热能减少,分配于增加土温和气温的热能增多,故西坡较为干热。

正、负地形与温度、湿度的关系表明:正(凸)地形的温差(特别是气温较差)小于负(凹)地形。由于夜间冷空气下沉而集于谷地,使气温较上部和坡地低;而白天谷地的风速和乱流交换弱,暖空气不易交换扩散出去, 故热空气聚于谷底,使最高温度高于上部。这种差异在晴朗无风时特别突出。凹地在秋季先冷而在春季后暖,所以其无霜期较凸地和坡地短。因此, 喜温作物常不能栽于凹地。但下坡和凹地的湿度则较上坡和顶部为大。

地貌条件与风和降水的关系表明:在小丘的迎风坡和两侧顺风坡的风速最大,背风坡处风速最小,但有涡旋产生使风向不定。通常,风速愈大,降水被吹散得愈多,因此迎风坡降水量减少,加上太阳辐射强,冬季可无积雪; 背风坡降水量增大,积雪也较多。凹地的降水量和积雪也多于凸地。图 9-6 表示不同地貌部位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及其对建筑物配置的影响。

其次,通过邻近环境(水域、森林、地形与地物的屏障等)的影响而引起小气候的分异例如,湖泊、水库等水体对邻近陆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者增温不同和水汽含量不等,使邻近的小气候发生变化而实现的。影响的范围与水体的大小、深度及岸边的特点等有关。面积为几平方公里的湖泊或水库,岸边平坦或地势起伏不大时,可使离岸几百米乃至几公里的小气候受到影响,距水体愈近,影响愈大。海陆风的作用亦相类似。有些海(湖)滨区, 因吹蚀作用强烈而导致滨岸沙丘的发育。又如山谷风、河风、防护林效应等的影响,都不限于某一地貌部位(作用面),它将使邻近的小气候发生变化。

总之,主要因地貌部位不同而引起的,以及主要因小气候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处境差异,对不同地段上的植物、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的分异皆有密切的影响。

(二)局部的地质构造、岩性、土质和水分状况的影响

各地貌部位范围内由于岩性、构造、土质和水分状况的差异,将导致更次一级的小尺度地域分异。例如在同一山坡上,由于岩层的产状和岩性不同常引起局部的差异。诸如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常因差异剥蚀而造成梯级状山

坡或假阶地,倾斜岩层的顺向坡与逆向坡中出现的差异,都可引起土壤质地和水分以及植物群落等相应的变化。又如岩性相同(如花岗岩)但由于风化产物的运积情况不同的山坡,常引起上、下坡质地和水分状况以及植物群落等的差异。在这些山坡中,自上而下可分异成各个地段,并构成一个系列。在平坦地区,也可由于土质和水分状况的局部变化而导致植被和土地利

用上的差异,也可构成一个水平系列。例如在近河谷的阶地边缘地段常出现地势较高、质地偏砂的天然堤。这里排水良好但灌溉相对困难,因此多生长中、旱生性的植被或种植不需人工灌溉的旱作。在天然堤内河漫滩,地势较低平,以壤质土为主,排水中等,多数被开垦为农田。由于经营管理的措施不同,也可造成一些人为的分异。在河漫滩内侧地势较低洼的地方,常积水成为湖沼,质地偏粘,潜育化强烈,或者还有盐碱化的现象。土地利用情况和改良措施不同前者。总之,这些微域性的分异因素及其造成的结果,可因地而异,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