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划的方法

(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区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的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

由于地域结构的复杂性和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区划的等级系统可能有多种方案。目前较通用的区划等级系统是:

热量带和大自然区地区、亚地区

地带、亚地带

自然省

自然州

自然地理区

前述《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基本上采用这一等级系统,但只划分到自然省。最大尺度的地带性分异,即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是划分热量带的主要根据。大自然区是最大一级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单位。地区怎样划分存在着不同的方法。《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把地区视为热量带内的湿润分异单位, 主要根据干燥度差异划分为四类:湿润地区,干燥度<1;半湿润地区,干燥度 1—1.5;半干旱地区,干燥度 1—2.0;干旱地区,干燥度>2。

0.16∑t

干燥度 = r

式中,Σt 为日温≥10℃持续期间活动温度总和;r 为同期的降水量。这种方法主要反映水热对比关系的地区差异,没有考虑大地构造-地貌

分异规律,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的水平地带划分。

划分地区的另一种方法是把大自然区和热量带互相叠置从而得出地区这一级单位。这样划分出来的地区,范围比上一种方法得出的地区大,能反映出带内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的差别。

地带、亚地带是地区内的水平地带性分异,主要根据土类和植被型的地带性分异来划分。在地区内划分出来的地带、亚地带,实际上是连续的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区内的一段,因此地区内的水平地带性可称为带段性。

自然省是地带、亚地带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主要根据地质地貌分异和适当参考地带内的经度地带性划分的。有些作者把地带、亚地带内的非地带性分异称为省性。

自然州和自然地理区是自然省内的进一步划分,主要根据地质地貌的更低级分异来划分,同时也参考气候的差异。此外,还可根据土地类型的质和量对比关系进行自下而上的合并而得出各个自然地理区和自然州。

图 9-12 表示按上述自上而下的区划方法进行逐级划分的大致过程。图

9-13 则表示按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进行区域组合的大致过程。从图可知,土地类型制图是区划的基础。图中出现的三种土地类型不是连续地分布于一个区域,但每一种类型皆有一定的集中分布范围。根

据土地类型的质量对比关系,可以在各种类型集中分布的范围内找出不同土地结构特征的区域差异。假设(1)类代表平地景观类型;(2)类代表低山景观类型;(3)类代表丘陵景观类型。通过土地结构特征的分析,便可划分出三个独立的类型组合区:Ⅰ为低山景观区;Ⅱ为平地景观区;Ⅲ为丘陵景观区。根据各景观区的典型特征划出各区间的区划界线。

(二)区划研究与类型研究的差别与联系

据上所述,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区域等级系统,只涉及各个具体区域

单位之间的从属关系。如每个一级区中包括若干数量的二级区。每个区划单位原则上都必须是个空间上连续、完整的区域,不存在独立于区域外而又从属于该区域的个体。因此,区划时除考虑整个区域的形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外,更着重考虑区域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区域历史发展的共同性。例如,由若干山间盆地及其周围的各个山地组合而成的间山盆地区,若只从其组成部分即山地与盆地来看彼此的确差别很大,但从其整体性来看,彼此又是有发生联系的、共轭结构的、形态上重复出现的一个复合的完整区域。它与周围的同级区域单位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考虑区域划分的依据时,必须注意层次性的差别和相对一致性的特点。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进行逐级分区,也可以自下而上进行逐级并区。如果能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相互校正,那么区划的结果将更为准确和完备。总之,自然地理区划是重点研究区域结构系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地域分异因素的分析和分异规律的认识,可以把自然地理环境逐级划分或合并为各个具体的区域单位,并将其构成一个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的划分还存在另一种等级系统——即按各自然地理环境属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归并或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等级类型。在每一种类型中其属性上都彼此相似,而在区域分布上则彼此分离。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这种分类系统通常称为类型研究。它与土壤分类、植被分类等研究的方法相类似。关于土地分类问题我们将在第三节介绍。

区划和类型两种划分的方式如图 9-14 所示。这两种研究方法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类型单位是对其属性抽象概括的结果,同一类的自然地理环境单位其属性都相类似,不同类的都相异。如沼泽景观和山地景观便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景观。而自然地理区划单位是对其区域结构的个体划分, 任何区划单位都是作为具体的区域个体而出现,不存在属性的抽象概括问题。

  2. 类型单位的等级愈高,其共同的属性越少,即相似性愈简单。而区划单位的等级愈高,则各个区域的结构愈复杂,个性愈突出。

  3. 每个区划单位在空间上都是一个完整的区域;而每种类型单位在空间上则由一些分散的区域单元表现出来。但每个区划单位都是由一些相关的类型单位组合而成的一个区域整体。而每种类型单位也常集中地分布于一定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4. 一般来说,每一级的区划单位都可进行类型研究。例如地表各个自然地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每一级的类型单位也可以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区划单元。因为它是由各个具体区域单元的属性归纳而成的。由此可见,景观类型制图是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基础;同样,自然地理区划尤其是小区区划也是景观类型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