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球的内部构造

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分布的研究,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一)地壳

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下部,地震波的传播发生突变,说明那里存在着一个界面。南斯拉夫的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分界面,所以现在通称莫霍洛维奇面或 M 界面。大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 35km,但变化很大。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 65km 以上。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沉积岩层是不连续的,其厚度一般约 4—5 公里,少数地方可达 10 公里。硅铝层化学成分主要是硅和铝,岩石组成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硅镁层化学成分主要是硅和镁,由玄武岩质的岩石构成。海洋下的地壳厚度约 5—8 公里,上部为疏松沉积物,中部为固结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

(二)地幔

莫霍洛维奇面以下,深度为 35—2900km 的圈层,就是地幔。地幔分上下两层。上地幔深度 35—1000 公里,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组成。这层岩石比较软,为岩浆的源地,也称为软流圈。下地幔深度 1000—2900km, 可能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铁。由上地幔到下地幔,密度由 3.31 克/厘米 3 增加到 5.62 克/厘米 3。

(三)地核

地核分为两层,地表以下 2900—4980 公里,叫外地核,据推测可能是液体。4980—5120 公里深处,是内外两层的过渡带。而由 5120 公里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可能是固体。地核主要由铁、镍组成,可能还包含少量的硅、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 - 图1硫等轻元素。外层密度约为 9.5 克/厘米 3,至地心增加到 13 克/厘米 3(图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