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大陆地域分异的水平结构

为了探讨大陆水平地带性的分异规律,常用假定一个方形或卵形的理想大陆,以表示各水平地带分布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结构的关系。例如,П.C. 马克耶夫提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理想大陆自然地带相互关系的分布图式(图9-7)。图式特别标出洋流对大陆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地带的水平更替在大陆东、西岸和大陆内部是各不相同的。自然地带的更替方式称为地带谱。图式中把地带谱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类。海洋性地带谱分布于暖流流过的地方,大陆性地带谱除分布于大陆内部外,还延伸至寒流流经的海岸(例如,西非信风带)。他划分出 27 种自然地带类型,并将自然地带更替的特点归结为下列几点: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出现所谓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即从沿岸森林经草原到内陆荒漠的经度变化。3)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

洋性地带谱。4)大陆内部则分布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长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因此在西岸发生尖灭,东岸则变窄。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出现特殊的地中海地带。这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具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常绿灌丛和夏季落叶的灌木混交林与典型褐土。

地理学对水平地域结构的研究,特别注意有关水平地带性分异的控制因

素。在寻找这个因素时,常把气候指标与实际自然地带加以对比,从而检验这些指标等值线与地带分布的符合情况。其中水热系数是最常用的指标。例如,根据 M. N.布迪科和 A. A.格里哥里耶夫的意见,辐射干燥指数与地带界线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可用来表示各种地带的理想分布和相互关系。

辐射干燥指数= R

Lr

式中,R 为年辐射差额,L 为蒸发潜热,r 为年降水总量。显然,这一指数是表示该地年辐射差额(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卡数)之比。

为了阐明自然地带分布和水热对比的关系,布迪科采用辐射干燥指数来确定下垫面的热量水分平衡关系。这些反映各地干燥度的指标,可用以划分冻原(<0.35)、森林(0.35—1.1)、草原(1.1—2.3)、半荒漠(2.3— 3.4)、荒漠(>3.4)的界限。同时 R 的绝对值也有很大的意义,例如,森林景观的各种不同类型便是根据纵坐标的 R 绝对值差别而区分出来的(图 9

-8)。布迪科和格里哥里耶夫还认为,这种关系可以用地带性周期律加以概括(表 9-2)。

总之,水热对比关系是使水平地带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在实际情况下,这种关系是各有差别的。如有些地方热力分异具有更大的意义,因此水平地带具有更强的纬度地带性质。例如亚欧大陆中部的南北地带性变化;有些地方水分分异具有更大的意义,使得水平地带具有更强的干湿度地带性质,如美洲大陆的东西纵向变化。有些地方则存在着彼此过渡的情况,其水平地带呈斜向分布,如北半球大陆西岸的中纬度偏北地区和大陆东岸的中纬度等地方。可见,实际的空间地域结构比理论上的要复杂得多。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性的关系

垂直带分异的基本前提是温度自低处向高处迅速降低,它比水平地带由赤道向两极降低的速度要快得多。水平自然地带的宽度以百公里为单位度量,而垂直带各带幅高差一般只有几百米。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产生变化的原因都是温度的降低,但是也存在着差异:1)水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的对

表 9-2 地理地带性表

(根据 A. A.格里哥里耶夫和 M. N.布迪科)

附注:根据确定湿润的辐射指数的方法,编制本表所用的辐射平衡值是代表湿润下垫面条件的,对于干燥气候区,这些数值同代表下垫面实际情况的辐射平衡值有极大差异,这些值要小得多。比关系,而垂直带的湿度变化一般是由于降水量由下而上的一定限度内增多,并有背风坡和向风坡的差别。因而两者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2)光照的强度和变化也

有很大的差别。在水平地带,太阳高度角是随纬度而变化的,而垂直带则上下情况基本相同。在水平地带,由赤道向两极昼夜的长短要发生变化,而在垂直带中则不发生这种变化。3)垂直带内的地貌情况复杂多变,使山地气候亦趋复杂化,垂直带的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皆可出现纬度地带所没有的性质。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冰川便具有海洋性特征,冰舌可以下伸到森林带中,冰川热喀斯特特别发育。这些特征都是作为水平地带的极地冰雪带所没有的。总之,两者具有类似的情况,可以进行对比,但不完全一致。

几乎每个山区都有其垂直带谱,带谱的差别可以通过质和量的对比来区分。垂直带谱的质的对比关系,是指该带谱由哪几个垂直带所组成,它们之间关系如何?而量的对比关系,是指各垂直带所占的海拔上下限比例和分布面积比例。

垂直带谱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决定于所在地的经纬度、坡向及其与风向的关系、山脉高度、山体的结构特征、以及基带的绝对高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基带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山区所在的自然地带。不同纬度地带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正是基带的特点把垂直带与水平地带联系起来

П.C.马克耶夫探讨了这两者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冻原地带在山区常常表现不清楚,而被高山(阿尔卑斯)草甸带所代替。另外,只有在海洋性地域中,垂直带谱才基本上类似水平自然地带系统(图 9-9)。而大陆性地域中,在中纬度具有特殊的干旱、半干旱垂直带谱,这些区域的基带从草原或荒漠开始,向上由于降水增加使局部转变为森林垂直带,因此称为草原荒漠垂直带谱(图 9-10)。

(三)地域结构关系综述

从上可知,景观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和联系,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这种地域分异常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复杂的相互关系,如图 9-11 所示,图中的实线表示其直接的或主要联系;虚线表示间接的或次要的联系。

从地域分异的成因来看,由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形成的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是最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性。两者的成因不同,表现形式亦各异,故彼此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但它们共同作用于地球表层,反映出相互干扰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派生出复杂多样的、层次不同的实际地域分异图景。

从地域分异的表现形式或地域结构来看,在空间上主要有水平结构、垂直(高度)结构,以及水平与垂直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在大陆的水平结构中,主要表现有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由地带性分异因素形成的,后者是由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形成的。在这两种分异因素作用下,纬度地带性的结构形式中表现出一定的带段性;而非纬度地带性的

结构形式中表现出一定的省性。带段性和省性各自反映出其主要与次要的分异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系的状况。在景观的垂直结构中,主要表现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而引起的地域垂直差异和组合形式的变化。例如,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高低起伏区的残积单元景观、水上与水下单元景观的共轭系列结构。这些垂直分异结构都带有受水平分异因素影响的烙印。

在有些文献中,常把反映景观水平地域结构中地带性特征为主的地域, 称为显域性地域;而反映非地带性特征为主的低平地域如冲积平原、沼泽、水域等,称为隐域性或内地带性的地域。隐域性的地域分异虽然受非地带性因素的控制,但亦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如热带的沼泽、温带沼泽和寒带沼泽等便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隐域件也可看作是水平地域分异中派生的局部情况,具有地带性因素影响烙印的非地带性或隐地带性的现象。同样, 垂直带性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隐域现象。因为由绝对高度引起的垂直带性本身是非带性现象,而各垂直带谱的特征又反映了水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这就是说,凡是由地势高差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变异的现象,都可称为隐域性。它反映了地域的垂直高差与水平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地域分异的规模或尺度来看,地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各级的空间尺度,或分为全球性、全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的各种结构层次。这些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地域结构层次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即高层次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控制低层次地域分异的背景或外界因素;而低层次的地域结构单元的分异排列关系是构成高层次地域分异的基础。景观的每个层次都有其具体的分异因素和相应的结构特点,完成特定的功能和体现各自的整体性的特征。总之,景观各地域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按等级层次进行的,体现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而部分与部分之间则为协同和共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