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准平原与山麓面

准平原与山麓面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广大地区的地面发育达到最后阶段所形成的地貌。

(一)准平原

在湿润地区,风化为流水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流水——片状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是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动力,其中河流对地貌发育又起主导作用。因为河流作用的改变,必将引起沟谷流水、片状流水作用发生变化。

湿润地区,在长期的风化和流水等作用下,地面发育到最后阶段,形成

一个接近于平原的终极形态,台维斯称之为准平原。如一个原始地面平缓的地区(图 6-25a)开始时由于地壳迅速上升,使地面抬高,河流下蚀并形成V 形谷或峡谷。这时,河网密度小,河谷之间分水岭宽平(图 6-25b)。以后地壳长期稳定,河流下蚀作用逐渐减弱,而旁蚀作用则不断加强,河谷不断扩展,并发生堆积,使峡谷逐渐变为宽谷。此时,水系也充分发育,切割密度加大,河谷之间分水岭逐渐变狭,成为尖锐的山岭(图 6-25c)。此后, 河流以旁蚀为主,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沟谷侵蚀也随之减弱,谷地之间的分水岭经风化剥蚀逐渐降低变缓,地面起伏愈来愈小。分水岭的上部受坡面流水和土屑蠕动的作用成为凸形,下部主要受细小沟谷流水的塑造,坡麓则受松散物质的堆积而成为凹形。因此,山坡形态一般是凸凹相接,呈平缓起伏的浑圆状地貌(图 6-25d)。最后,地面形成近似于平原而只有少数坚硬岩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的夷平地面——准平原。准平原主要为基岩构成的微缓起伏的地面,上部覆盖着一层松散堆积物或风化壳(图 6-25e)。如安徽滁县以北张八岭一带可见到第三纪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准平原,部分准平原还被玄武岩覆盖。

准平原是一种大型的夷平面(剥夷面)。由于地壳上升可使地面抬升到一定的高度,或因不等量运动而变形。抬升到一定高度的准平原或夷平面, 可成为高原面(图 6-26),也可保留在山岭顶部成为峰顶面。

(二)山麓面

在干旱地区,植被稀少,气温变化很大,物理风化强烈(也有一定的化学风化作用)。山坡上风化的大量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下移动并聚集于山坡下部,暴雨时,坡面洪流将这些碎屑物质带走,堆积在山麓,而山坡则又复暴露,重受风化、重力和坡面洪流作用。如此反复进行,使山坡不断平行蚀退。这种山坡的后退,大致保持其原来的坡度,而不象湿润地区的山坡蚀退过程那样,坡度一般是愈来愈平缓的。

干旱地区在上述外力作用下,如果地壳长期稳定,则随着山坡的平行蚀退,同时受坡面洪流以及沟谷、河流的侵蚀,山地体积将逐渐缩小,在山麓形成一个微缓倾斜的基岩夷平地面,其上有时覆盖有薄层松散堆积物,称山足剥蚀面。经过长期作用后,山足剥蚀面可以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山麓带的山足剥蚀面由于不断扩大而彼此相连,成为大片的山麓面(山前夷平面)。而一些被分割的山体,体积愈来愈小,成为孤立的残丘,但其山坡则仍保持原来陡峭的形态,犹如孤岛,故称岛状山(图 6-27)。山麓面和岛状山地貌组合是干旱地区地貌发育到达晚期阶段的特征。如新疆哈密以南、罗布泊以北的噶顺戈壁,就有广大的山麓面和岛状山。

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所形成的山麓面,如果地壳发生间歇性上升,亦将

被抬升到一定的高度,成为阶梯状的山前梯地。这在大青山南麓可以见到。一个地区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因受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自然环境因素

的影响,使地面发育复杂化。如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地壳上升、火山大规模喷发等,都将使原来的地貌发育过程中断,引起质的变化。因此,准平原或山麓面等老地形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发育而成的。但是,可以认为老地形面的形成,是区域地貌发育的总趋势。

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从山地侵蚀下来的物质,大部分被河流搬运到山区以外的地方,或堆积于河口,或堆积于山地外围的低地,形成与山地侵蚀联系的相关沉积。随着山地的逐渐夷平,相关沉积从下层到上层也由粗变细。对相关沉积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沉积物的物源、搬运过程和沉积过程,而且可以进一步分析地貌形成的条件和发育历史,以及了解古地理环境。另外,可以利用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和历史考古法来划分堆积物和地貌的形成时代,并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等方法确定其绝对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