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气降水

(一)产生降水的一般物理过程

雨、雪、雨夹雪、冰雹等等,都是降水现象。天空有云不一定降水,而降水的天气必定有云,可见降水与云密切相关。

在云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中,因云体继续上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

四、大气降水 - 图1输入云中,使云滴周围的实际水汽压大于它的饱和水汽压,云滴就因为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大。当云中水滴与冰晶共存时,更容易促使云滴增长。在云中并存在着过冷水滴、水汽和冰晶的条件下,对 冰而言,空气已达饱和, 对水来说,尚未饱和,于是,水滴将会被蒸发,而冰晶将因水汽在它们上面凝华而不断增长。当冰晶从空气中吸收水汽时,水滴不断蒸发以保持水汽的供应。这样,很快就能形成大冰晶。大的冰晶在下降的过程中,与大气中运动速度慢的、质点小的云滴碰撞合并,形成更大的冰粒。这些冰粒如在较暖气层中融化,就以雨的形式降落;如果来不及融化,就以雪、雹、霰等固体降落。

根据观测,热带地区的降水,不一定有冰、水共存条件,气温大于 0℃, 同样可以形成降水,这种情况属于暖云降水。它的形成机制主要是不同大小水滴碰撞合并所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正在大力开展人工降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工降水就是根据降水原理,人为地补充某些形成降水所必须的条件,以达到降水的目的。目前,主要是在云内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和碘化银。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热能,使紧靠干冰外层的温度迅速降低,以冻结成冰。碘化银微粒是良好的成冰核,将其撒在云中,能促使过冷水滴冻结,或使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以形成冰水共存的条件。冰晶迅速增长,达到一定大小时便下降,沿途由于凝华和碰撞合并,形成较大的水质点,落到地面便是人工降水。近几年来,我国在若干地区已取得不少人工降水的成功经验。例如,1978 年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出现大旱,为保证新安江水库发电,曾在新安江流域上空进行大范围人工降水,取得明显的效果, 最大降水量达 30mm。

(二)降水类型

大气中气流上升有不同的方式,导致降水的成因也有所不同,根据气流上升特点,降水可分以下三个基本类型:

  1. 对流雨 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季风控制的地区,也以热雷雨为主,通常只见于夏季。

四、大气降水 - 图2

  1. 地形雨 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图 3-39)。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迎风坡,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背风侧,因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气流越山下沉,绝热增温,气温升高,发生焚风效应。所以背风侧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2. 锋面(气旋)雨 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由于空气块的水平范围很广,上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一般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温带地区,锋面雨占有重要地位。

(三)降水的时间变化

降水性质包括降水量、降水时间和降水强度等方面。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和融化后的雪、雹、霰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mm)。降水时间是指降水从开始到结束持续的时间。用时、分表示。降水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即毫米/时,分。气象台站、水文观测站用雨量筒和雨量计来测定降水量。

  1.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降水量差别很大,气象部门为了说明在一定时段内大气降水的数量特征,并用以预报未来的降水数量变化趋势,将降水强度划分若干等级,(表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