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温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气温的变化特点通常使用平均温度和极端值——绝对最高温度、绝对最低温度来表示,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块运动、季节、时间以及地面性质都是影响气温的分布和变化的因素。

大气从地面获得的能量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多,所以地面性质对气温变化影响极大。地球表面结构不均一,首先可以分为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大陆表面主要由岩石及其风化物和土壤所组成,热容量小,约为 0.2 卡

/克·度,海洋热容量较大,为 1 卡/克·度,二者对热能的反映存在显著的差别。水体蒸发耗热较多,且可以通过垂直的和水平的水流运动将热量向周围和深处传递;而陆地蒸发耗热少,向周围传导的热量也少。所以当吸收同等的太阳辐射时,水体吸热慢,增温也慢;陆面吸热快,增温也快。当太阳辐射强度下降至零时,水体与陆面都因长波辐射而放热,水体放热速度很慢,降温自然也很慢;陆面情况则相反。水体与大陆在热能反映上的差异, 使水体上的气温变化较缓和,大陆上的气温变化较剧烈。

(一)气温的变化

  1.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与公转所致。
  1. 气温的日变化:太阳东升西落,气温也相应变化,通常一天之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而是在午后二时前后,这是因为空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热量由地面传给大气还要经历一个过程。气温最低值不在午夜,而在日出前后,这是因为地面储存的热量因太阳辐射减弱而减少,气温随之逐步下降,到第二天日出之前,地温达最低值,随后气温也达到最低值。日出之后,太阳辐射加强,地面储存热量又开始增加,气温也相应逐渐回升。

一天之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日较差的大

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一般说来,高纬气温日较差比低纬小,热带气温日较差平均为 12℃;温带为 8-9℃;极地只有 3-4℃。在中纬度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夏季比冬季大,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夏季也高于冬季,例如重庆 7 月份气温日较差为 9.6℃,1 月份只有 5.1℃。地表性质对气温的日较差也有显著的影响,海洋上气温日变化比大陆要小得多。海上气温的日较差一般在 2℃左右,例如香港 4 月份平均日较差 4.2℃,台湾恒春 7.3℃;大陆内部可达 20℃左右,新疆乌鲁木齐 7 月份平均日较差为 12.2

℃,最大日较差曾达 26.2℃。天气状况对气温的日变化也有影响。在有云层的情况下,昼间太阳辐射减少,最高气温比晴天低;夜间有效辐射减弱,最低气温又比晴天高。所以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图 3-12 北京是 1953 年

3 月 8 日晴天和 3 月 9 日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明显反映天气状况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二、气温 - 图1

此外,地形对气温的日变化也有一定影响。隆起地形上部,气温受到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间也不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例如,济南的日较差为 10.2℃,泰山顶只有 6.2℃。谷地、盆地上空,空气不易流动,白天热量难以扩散,夜间山坡上部冷空气又沿山坡下沉,聚积在盆地、谷地底部。因此,河谷、盆地内的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平地大。

  1. 气温的年变化:太阳辐射强度的季节变化使气温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说来,在北半球,一年的气温最高值在大陆上出现在 7 月份,在海洋上

出现在 8 月份;气温最低值在大陆上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 1 月和 2 月。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小与地理纬度、地表性质、地形等因素有关。由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高纬比低纬大,所以,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海洋对热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故最热月与最冷月比大陆延后一个月。例如,我国浙江的北鱼山岛 7 月均温是 26.6℃,8 月为 27.2℃;1 月 6.3℃,2 月为 6.2℃。与同纬度相比, 由于海陆的热学性质不同,大陆上的年较差要比海洋大得多。中纬度的内陆气温年较差可达 40—50℃,海洋上只有 10—15℃;我国黑龙江省海拉尔年

较差高达 48.6℃,香港靠近热带海洋,年较差只有 12.7℃。年较差最小的是赤道带的海洋上,一般只有 2℃左右。世界上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达 102℃,年较差最小值出现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 只有 0.6℃。

由于局部地形、气流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对某一地点来说,气温变化实际上复杂得多。

  1. 气温的绝热变化 动力原因也会引起气温的变化。当一块空气从地面上升时,虽然它并没有得到或失去热量,但上升后的气块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气块为了克服膨胀而做功,消耗一部分内能,以致气块温度下降。当空气块下降时,因外界压力增大,对它做功,使气块受到压缩,空气的内能增加,气块温度也就升高了。

气块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每上升单位距离的温度变化,称为气温绝热垂直递减率,或绝热减温率。不含水汽的空气的绝热减温率是干绝热减温率γ d,经理论计算,γd=1℃/100 米未饱和空气绝热减温率,近似地等于 1℃/100 米,饱和空气上升则按湿绝热减温率γm 降温。饱和空气上升到露点温度以下时,水汽产生凝结,因凝结释放潜热,抵消了部分因绝热上升所引起的降温,故湿绝热减温率比干绝热减温率小。它随气温和气压的变化情况见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