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通常都具有明显的边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根据水的运动分为流水与静水两个类型。

(一)流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主要指陆地上的江河与溪流等。奔流于陆地上的长江大河犹如一条条巨大的动脉,具有很强的输导能力,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水生生态系统。它不仅通过输入与输出把各个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乃至与海洋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使自然界形成为一个个自然整体(当然还有其他联系因素存在),而且河流还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舟楫渔虾之利,并把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等)联为一体。所以,自古以来河流受到人类的关注,许多城镇、聚落都是傍水而建,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

不同自然区域的河流或同一河流的不同段落,环境不同,生物种群和生产力也都不一样。河流的上游多湍流于山区,比降大,流速急,曝气充分, 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在这样的水域环境里,第一

性生产者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大量硅藻。消费者以水生蚊虫、蜻蜓、蜉蝣和小型鱼类为主,有些动物具有吸盘附着于水流急速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生产力约 1—3 克/米 2·天。上游一般受污染少,有机物含量不高,河水清洁,多系贫养型水体。

下游河段水量大,比降小,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宽展多为泥质或沙质底。第一性生产者除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某些硅藻外,在河汊与岸滩平广的浅水处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还通过级级支流与渠道输入较多的有机碎屑,所有这些都使下游河段中有机质含量多,食物丰富。消费者中有浮游动物甲壳类和底栖穴居的水蚯蚓、蚊类幼虫等,有的地方还有螺、蚌等软体动物。自游生物以鲤、鲶、鲫等为常见。食物链(网) 比上游复杂。生物生产力约为 3—5 克/米 2·天。下游地区一般人口密集、工农业比较发达,排入河流中的污水量大,水中含 N、P 等元素丰富,出现富养化现象。被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的河流,不仅可以改变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有机体的生理、形态和繁殖,还通过破坏鱼、虾、蟹的产卵场和切断其洄游路线,使水产资源减少,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二)静水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是指陆地上的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的生态系统。所谓静水只是相对而言。以湖泊为例,静水生态系统大都系在盆状洼地中积水而成。由边缘向中心,水深逐渐增大,形成生态特点不同的两个部分或亚系统(图 8-37)。

滨岸带水层较浅,光照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生物种类多,尤以水生维管束植物和藻类最为繁盛,它们是有机物质的主要生产者。充足的食物资源养育着丰富的消费者动物种群。除浮游甲壳类外,还有螺、蚌以及大量脊椎动物如蛇、蛙、鱼、水鸟等。该带又因水深、光照等不同,常形成几个呈同心圆状排列的生物群落带或更小的生态系统(图 8-38)。

由滨岸带向内,水面开阔,深度加大,有机物和泥沙含量少,水层清澈。这里已没有根生的高等植物。第一性生产者全为浮游藻类。消费者以桡足类、枝角类、鱼类为主,水底淤泥中常有蚊类幼虫和水蚯蚓等。

静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平均约为 3—10 克/米 2·天。这主要是指滨岸带或浅湖的情况。某些草本沼泽的生产力更高,可达 25 克/米 2·天,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近代,许多湖泊、水库受有机物污染严重,蓝藻、绿藻等植物大量发展, 出现“水华”现象。而大量死亡的藻类下沉分解,使溶氧量下降,水质变劣, 不利于鱼类生存,这是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湖泊大都系富养型;西部高山地区的湖泊和水温较低的深水湖多为贫养型。现代湖泊的富养化现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