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与地貌的基本类型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一)气候与地貌发育

  1. 气候地貌的地带性地貌形成的外力,主要受气候因素的控制,也受其他自然因素——水文、植被、土壤等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外力的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皆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类型组合(地貌组合)。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地貌组合特点,以及现代气候与现代地貌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气候地貌的主要内容。

本章已从某一外力因素或某种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因素出发,阐述了外力对地貌的塑造过程。实际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不会只受一种外力的作用,而是由几种外力组合在一起共同作用而成的,但其中有一种外力起主导作用。外力组合和主导外力随各气候带而有所不同,由于气候具有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因此地貌也相应有明显的地带性与垂直带性。

在寒冷气候区,降雪量大于消融量的条件下,冰雪逐年积累,发育成冰川;在外力组合中,以冰川作用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冻融风化、块体运动和冰融水的作用等,这里以冰川地貌为主要特征。山地经冰川等作用后,形成角峰、刃脊、冰斗和冰川谷等地貌,使原来在流水作用下发育的比较浑圆的山岭,变得尖峭锐利(图 6-56a)。在降雪量较小,不足以补偿消融量的条件下,则不能形成冰川,而是发育为多年冻土和冻土地貌。多年冻土的分布大致与冰缘气候带相吻合。冰缘气候带的主导外力是冻融作用,其次是流水和风的作用。冰缘地貌主要是冻土地貌,地面被夷缓变低,常出现阶梯状台地(图 6-56b)。

在温湿气候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导,化学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也较普遍。主要形成流水地貌,常见岭脊凸起山坡下凹、和缓的山丘(图 6-56c)。

在湿热气候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导外力。但化学风化也很强烈,发育有厚层的红色风化壳,如海南岛的砖红壤风化壳。湿润热带在森林未被破坏的情况下,缓丘上几乎没有水土流失型的沟谷侵蚀,仅以片状流水、土壤蠕动和热带泥流作用较强,山体以波状连绵起伏的凸形坡的缓丘地貌为主要特征。在平原或缓丘上,往往出现由抗蚀性较强的基岩组成的穹状或钟状岛山

(图 6-56d)。

在干旱气候区,以风和间隙性洪流作用为主要外力。主要形成风沙地貌和间隙性洪流作用地貌。此外,还形成山麓面,在山麓面上残留着孤立的岛状山(图 6-56e)。山地河流往往在山麓或盆地边缘发育的洪积扇和冲积-

洪积扇上隐没,地下水从洪积扇的前缘渗出,这里成为干旱区的绿洲。

干旱荒漠地区的地表,可根据其组成物质的不同划分为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等荒漠类型。岩漠是地表岩石裸露或有一些岩屑覆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地表覆盖砾石的称砾漠,又称戈壁或石漠,主要也分布在山麓地带。砾漠是由松散的堆积物组成,当细小颗粒被强劲的风力吹走后, 留下粗大的砾石而形成的。沙漠表面覆盖大片流沙,发育着各种沙丘。沙漠分布在砾漠之外,是沙质堆积物经风改造而成的。泥漠地表覆盖粘土等细粒物质,分布在低洼地区,如土层中含盐很多,则称为盐漠。

气候地貌的垂直带性也和气候的垂直带性基本一致,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开始向高处递变。如有些高山深谷地区,下部气候温暖,主要形成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上部气候寒冷,主要发育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

气候地带性和地貌地带性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湿热气候带内, 由于可溶性岩石和非可溶性岩石的差别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带。

  1. 气候地貌叠置性

由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可以引起同一地区主导外力与外力组合的变化。这样,在同一地区可以出现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貌叠置在一起的现象,这称为气候地貌的叠置性。例如,现在的一些温润气候地区,第四纪曾多次处于寒冷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古冰川地貌或冰缘地貌的遗迹与现代的流水地貌叠置在一起。现代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也发现有古代的湿润气候地貌遗迹。

(二)地壳运动与地貌发育

地壳运动按其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运动这里主要指新构造运动,它对地貌发育的影响特别显著。由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还不太长,所以它所造成的地貌,多数仍保存到今天。

地壳大面积的上升运动,在上升地区的中部,地面绝对高度虽然增加, 但地表变形微弱,只有在它的边缘地带才能引起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使地形起伏和切割深度变化较大(图 6-57)。

由地壳大幅度上升和河流急剧下切形成的高山深谷,导致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异。而气候的变化又可反过来影响山地地貌的发育和垂直分异。如我国金沙江地区就是如此。

在上升区与下降区之间,地貌表现上既有逐渐过渡的形式(如高大的山地逐渐变为低山、丘陵,然后变为平原);也有突变的形式(如山地突然以陡峭的山坡直接下落到坦荡的平原区)。在地壳强烈下降的地区,平原上松散堆积物的厚度可达数百米至千米以上。

在地壳运动强烈的地段,可在短距离内发生显著性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如天山最高峰达 7000 多米,而在吐鲁番盆地,由于强烈的沉降运动,最低

点在海面以下 154 米。在太平洋西岸一些岛弧的外缘,有深达万米左右的海

沟,是地球上起伏最大的地方。这与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有关,也是地震强烈而频繁的地带。

地壳的水平运动也是地貌发育的内动力之一。例如区域性的水平运动所产生的平移断层,可造成平行岭谷的错动(水平位移),改变水系的格局, 甚至使河流堵塞成为堰塞湖(图 6-58)。

至于全球性的板块构造运动,可使地壳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重要。板块学说对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许多大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都提供了有力的解释。有关内容可参看第二章第三节。

(三)地表组成物质与地貌发育

组成地表物质的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它们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

岩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岩石的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是岩石性质的综合反映,主要决定于岩石的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透水性、可溶性和岩石的结构、产状等性质。

通常胶结良好的坚硬岩石,抗蚀性强,常构成山岭和崖壁。如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组成的山岭,风化、崩塌作用和流水侵蚀主要沿着节理进行,常形成山峰尖突、多悬崖陡壁的山丘地貌。抗蚀性差的岩石,如页岩、泥灰岩等, 硬度不大,常形成和缓起伏的低丘、岗地。

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的发育。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因受节理的影响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体,因受机械风化和流水沿垂直节理的冲刷侵蚀,使花岗岩山体形成悬崖峭壁、群峰林立的地貌,如黄山、九华山。在片岩分布地区,受片理的影响,常形成鳞片状地貌,如秦岭山地。

岩石的可溶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如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

疏松堆积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应注意分析它的机械成分和化学性质, 以及层理结构等特点。如陕北黄土以粉沙为主,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粘粒和钙质,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陡壁可直立不坠,但在雨季易受坡面流水和沟谷流水的侵蚀切割。黄土还受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形成一些潜蚀地貌。

在分析岩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其他地质条件。同样一种岩石,在干燥区和湿润区其抗蚀性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石灰岩在湿热地区深受岩溶作用的影响,但在干燥区往往可以成为抗蚀性较强的岩石。松散堆积物的表面,若有良好的植被覆盖,流水侵蚀作用微弱;植被受到破坏时,则水土流失严重,另外,同样一种岩石因受构造变形或构造破碎的程度不同,其抗蚀性也有很大的差别。岩石破裂严重的,有利于风化剥蚀。

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发育也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地质构造常反映出不同的地表形态。如褶皱构造地貌(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等);断裂构造地貌(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等)。

由于地貌发育与内、外营力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貌特征来分析内、外营力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岩性和地质构造。反之,也可根据岩性和构造来说明地貌的特征。

最后应当指出,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对地表的改造和利用也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上给地貌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影响地貌营力和地貌过程,使地貌发生变化;甚至改变地表原有的地貌形态和性质,塑造新的人工地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将在不断地增加。

总上所述,地貌的发育是各种内力和外力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增加地面的起伏;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削高填低,减少地面的起伏。因此,内力的隆起和外力的剥蚀,内力的下沉和外力的堆积,彼此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协调发展的。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的时空结构层次中,各种内力和外力的组合、配合形式各不相同,因而地貌形成发育的过程、方向、规模和表现形式等也不一样。这便导致了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区域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