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发展个性的教学评价

最优化的评价

在当今的学校里,由于评价方式不当,导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从个性教育这一目标说,正确地评价每一个人的价值是最重要的。要正确地把握学生的能力、能力倾向,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那么,应当怎样进行评价呢?

在庭院里植树时,总要根据树木的种类选择适当的植树场所。不仅如此, 施肥、灌水的量也要注意到是否适于每一棵树木。这样,小树才不致枯萎并能茁壮成长。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不像形形色色的树木,因此没有必要预先研究其适合于哪一种教育的问题。但是,尽管学生不像树木那样有着天生的巨大差异,但由于旧有的学习经验,学生在上学之前形成的学力并不都是一样的,这是事实。有的学生充分掌握了学习的基础——知识,有的却没有。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一实态,实施划一的教育,势必失败。

教学之前评价学生个别差异是极其必要的,这种评价谓之“诊断性评价”。这一术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提起评价,谁都只想到教学后的评价, 教学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实际上是受到轻视的。

在论述今日教育时,保障学力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支柱。必须保障所有儿童掌握同等的学力,不能有差生,这个论点充满了美丽的辞藻,但不可能期待任何的解决与进步。我们必须发现旨在有效地实践适应儿童实态的方略。作为极其重要的一个实践手段,就是强调诊断性评价的重要性。

克龙巴赫认为,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措施有 5 种类型。

第一,通过多阶段的选拔,改变就学期限。例如,大学招生,可以假定一部分成绩合格者是有学习能力的,另一部分不合格者则欠佳。

第二,视其能力改变教育期限。例如,留级制度,区分了经历多年学习才能跟上班级的儿童和短期内能跟上班级的儿童。在这里,个别差异被视为学习速度的差异。

第三,设定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目标,并据以提供多样的学程。例如,在双轨制教育制度中,可以准备不同种类的学校以适应成人后的出路。在这里, 个别差异被视为能力的质的差异。

第四,除主要学程外,提供辅助性学程以适应个别差异,例如,为了矫治差生而设促进班(治疗班级),作为辅助学程进行学习指导。在这里体现了这样一种假设:只要实施了集约化的指导,个别差异是可以消除的。

第五,对不同类型的儿童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例如,根据儿童的爱好和能力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其认识前提是:方法变了,能力的个别差异的表现方式也会随着变化。

最理想的教育措施当然是第五种。不过,要付诸实施,就得确立起正确诊断儿童爱好和能力类型的方法。诊断性评价的终极课题就是这种诊断,今后应当对这种科学方法作出周密的研究。但是就现状说,第五类型的诊断性评价是研究课题,而不能说是实践课题。因此,作为实践课题,是研究旨在实施第四类型的最优化的诊断性评价。第 1~3 类,作为中小学的教育措施是不适宜的。

事实上,在今日的学校里,有许多学生跟不上班,也有许多学生超越了课堂教学的进度。这样,课堂教学就难以展开了。面对这一现实,在教学开始前诊断学生的学力,以判定最适于哪一种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倘是这样,那就不是诊断学生的爱好和能力的类型,而是诊断该学年(学期)的学习所必须的基础学力。根据前学年(学期)教学内容进行的测验,大体可以达到目的。通过这种诊断性评价,可为那些被判定为不适于主要学程的学生提供辅助性学习。尽管预先判明学习是极其困难的,但不容许置之不理。可以考虑用各种方式编制辅助性学程,具体研究相应的对策,如个别指

导是放在课内进行,还是在课外实施;是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组成促进班, 还是在原班级中进行指导,这些都要根据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加以探讨。不过,作为其前提,应当是针对“教学的最优化”去实施诊断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