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问题通常表现为学习行为习惯的混乱。在教室里不守纪律, 在家里不想温习功课,显示出未形成学习习惯的形态。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于形成理想的学习行为的观点,汲取比约等人倡导的操作性行为原理,进行行为科学的研究。

按照比约的观点,要确立理想的目标就得以学生目前的状况为出发点, 有计划地谋求行为的变化,就一定能实现理想的行为。重要的是,通过适当的学习步骤,实现下位目标群。在现实中,理想的行为变化之所以难于实现, 在许多场合,是由于学习步子的设定不当、跨度过大所致。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即使满堂灌,他们也只当耳边风,是不能期待他们完成课题的。然而,教师却丝毫未察觉在学生的状态与自己的课题提示之间存在极大的鸿沟,性急火燎地要求学生完成课题,教师、学生均陷入混乱之中,这样,教师的指导几乎是无效的。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得好好观察学生的现状,探讨怎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这一现状。不过, 在多数场合,教师和家长往往抱有过大的期望,而学生却不能满足这一期待, 结果,学生感到强烈的失败感而处于混乱,成人则对学生增长了不满情绪, 彼此都陷入了情绪焦虑之中。

由此可见,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得确凿地抓住现状,审慎地组织旨在实现最终目标的系列化的学习步骤,并逐步实现。在这里,学生从这一步到下一步的过渡,要给予怎样的强化才能使学生满足,是必须充分探讨的。换言之,明确什么是有效的强化因子,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