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习惯势力的束缚,摆正学业成绩的位置

各门学科的学习是旨在掌握现代社会一员从事社会生活并对社会作出贡献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因而,是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所不必不可少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校里积极地参与学科学习,无论对学生自身抑或对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崇拜学历”的社会风潮下,这种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往往被扭曲了。其典型表现就是过分地注重学业考试成绩,一切以书面测验得分来衡量学生。这种偏见在家长和教师中根深蒂固。这样,成绩差的孩子往往背上了自卑的包袱,而成绩好的学生则往往为偏颇的优越感所陶醉。在这种情形下, 原本对于学生来说是促进其成长发展的学习活动,却异化为同别的同学展开一争高低优劣的决斗了。伴随而来的是学科教学本身也逐渐被异化了,沦为片断知识的记忆为中心的活动。因此,当今许多学校的学科教学,根本不能给学生带来任何学习的喜悦,它完全成了学生疲于奔命的苦差事了。这种学习是无助于学生心智发展的。但学业成绩却成了左右学生升学或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指标。这种以应试为中心,偏重学业成绩的价值观,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尤其是差生的自尊感及其行为。清除这一流毒,成了矫治差生的大前提。

围绕如何看待差生的问题,一直有所争论。悲观派持“朽木不可雕”的主张,乐天派则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态度。其实,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有片面性。“差生”原本就不是“朽木”,何况“朽木”亦可雕呢?!,而“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对后进的激励,无可厚非,但它无助于差生问题的解决,因为不正视差生的缺陷所在,等于放弃了差生教育,况且同“优生优育”政策也是相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