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息处理过程的教学成功教学的心理机制

期待与心智努力

许多学生跟不上班,开始还想努力,但终于放弃了这种努力,成为课堂生活中的“客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失败体验,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也极大地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各种不适应的行为——问题行为,也是源于这种失败的体验。

作为教师,面对这一现实,与其责怪客观条件欠缺,毋宁首先在寻求成功教学的实践上倾注最大的努力,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成功教学有其总体结构,这里仅从一个视角进行考察,这就是分析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

——理解的过程,明确一步步地实现这一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理解,是极其能动的心理作用过程。倘若“理解”的主体——学生没有能动地作用于学习,他就不能获得对“理解”的体验。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验到:要理解事物的本质,就得有能动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情境不同于这种日常体验之处在于,所提供的信息是经过严密整理的,易于理解,但共同的是都需要能动的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进行能动的、主体性的活动,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学,一直是研究和实验的课题。并且一再强调,要从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展开教学。

学生是否从事能动性、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以何作依据来加以判断呢? 有这样的情况:看来学生的活动是活跃的,但头脑中的信息处理却是消极的; 或者相反,虽则看不见活泼的活动,但在学生头脑中却也产生了生动活泼的信息处理过程。可见,判断学习活动是否具有能动性,必须研究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讨论在信息处理中倾注了多少能量时,一般使用“心智努力”或“心理资源”这一类用语。可以这样说,心理过程的能动性取决于心智努力的发挥程度。例如深入思考,这一心智努力将能动地驱动学习,并

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体验。学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付出心智努力,取决于对学习课题的期待。期待愈大,付出的心智努力也将愈大。因此,教师必须在提高学生对学习课题的期待上花一番功夫,使学生抱有“现在所学的内容非常重要”,“尽管难,但只要努力肯定不成问题”这一类期待,这样他们就会主动付出巨大的心智努力去钻研学习课题。

在包括导入、展开、整理三个阶段的最普遍的教学结构里,导入阶段对于形成学生的期待是最为重要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导入阶段,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回忆自身的生活体验与以往经验,以便顺利地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并且尽量使导入自然,减少抗阻。不过,抗阻小了,期待也小。因为有适度的抗阻感,可以产生心智紧张。复习学过的内容,有了学习准备度之后再进入学习,这都是对的,但同时应当在导入阶段提高学生的期待。提高期待的方法有多种,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将要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二是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学,就能成功。为此,教师需要作出种种说明。此外,还必须研究采取更具体的形式,例如,有人尝试把某一内容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测验,放在教学开始时实施。学生埋怨“太难了!” 于是教师解释:“从现在开始陆续上的几节课,将使大家都能正确地解答今天的测验题。”并强调无论谁只要努力学,必定会有解题能力。试验结果比预料的要好,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学习,达到了学习课题所需的“心智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