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激励方式

仅仅非难不妥当的教学态度是不够的,还应当探讨理想的具体步骤。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运用怎样的激励方式呢?

  1. 表达热情的态势

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无不期望每一个学生能生龙活虎地学习,但丧失动机的学生依然层出不穷,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通过听课或与差生的交谈中可以发现,教师的人品和态势中是否流露出温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倘若感受到温情,就会作出相应的努力,否则,教师板着脸孔,成天横眉冷眼,学生就会趋于逃避、反抗,进而会放弃努力。当然,是脉脉温情还是冷若冰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品(人格)。有了对学生的亲情和“教育爱”,就能自然而然地造成温馨的氛围,可以说,这是对教师人格成长的第一要求。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和姿势所给予学生的印象,往往会发生扭曲,这是事实。教师的态度哪怕有细微的不同也会改变给予学生的印象,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足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变化会敏感地作出反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站讲台”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不能停留于“人格”、“教育爱”这一类本质问题的论述上,还得具体地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态势。

第一,切忌冷漠。要使学生感到温馨,教师就得表示出亲近学生的积极态势。教师不能昂首望着天花板说教,也不能动辄训斥学生。而应当采取循循善诱的态势。诸如教师讲授时应“看着学生的眼神”、“和颜悦色”、“时而巡视于桌间,靠近学生”等等,想方设法亲近学生。

第二,切忌偏袒。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教师,看教师如何对待自己。但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喜欢专注于一部分学生,对于其他学生则不屑一顾,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这些学生形成强烈的被歧视感。而一旦感到自己被冷落和歧视时,就会把教师视为冷漠寡情的人,并拒绝“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给班级全员以同等活动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要求在一节课中要均等地给予同样的提问或关照,而是要求教师必须作出通盘规划和调节。

第三,理睬和评价学生的反应有助于激励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方法就是理睬和评价。例如,在用问答法展开教学时,学生即令作出了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教师也要耐心听取,并明确指出错在哪里。如果不理不睬、不置可否,那么这个学生就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客人”,从此闭口不语了。老练的教师善于利用这种理睬与评价的方法,哪怕是短短的一句话,甚至点点头,也能表示对学生作出应答。如果同时加上一些诸如“这是一个好见解”、“你的想法很对”之类的评语,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这才是令人有节节逼人之感的课堂教学艺术。

  1. 强调努力的价值

激励的一个典型方式就是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号召学生“加油干!”, 一旦有了好的结果,便及时鼓励“干得好!”这些都是强调努力的方式,并且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有人认为,日本的中小学生之所以拥有高度的学力水准,就是这种“努力第一主义”所使然。我国有许多警句格言,诸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类,也有助于学生耐性与毅力的培养。这种激励不仅对于学业,而且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都将产生有益的影响。

不过,这种激励只有当学生自身认识到“努力不懈、万事必成”时,才会有正效应。落第的学生由于经历过多次失败体验而陷入消沉状态,这样便不会有成功的期待,因为期待是以某种程度的可能性为基础的,对成功可能感到渺茫的落第生是不会有期待的。因此,并非强调了努力就一定有助于学习,必须提供能使学生感到有成功可能性的情境。降低学习课题的难度是一个典型的方法。同时不要忘记鼓励,使之看到成功的希望。当这类学生取得些微进步时,及时作出反馈,也是有效的。

此外,不仅强调鼓励,还让学生清楚地认识面临的障碍,并授以具体的超越这一障碍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应当视每个学生的特点予以个别指导。一些学生不肯努力是由于没有看到努力本身的巨大价值,耐性极差是其原因之一。努力总是伴随着耐性的。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和耐性的重要意义,并使这种价值观迁移到学习情境中来。这样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展其所长的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和能力,要使他们生机勃勃地从事学习活动,就得为每个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与能力提供适当的场所。试举田径运动为例,每个学生拿手的项目是不同的。如果规定每一个学生只能参与一种项目,不容许个人自由选择,那么即使高喊:“加油,加油!”,对于不擅长该项目的学生来说,只能助长消沉情绪。当然也存在这种情形:即使不擅长, 也努力去练。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乃是从事各种体育运动的共同要求。在这种场合,就不能考虑个人是否擅长了。不过,教师应当注意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在持之以恒的体育活动中,发现适于拓展自身能力与个性的领域,并

从中获得成就感。因为这正是努力的原动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同样是这样。学习,也有各种心理活动参与,能发展多种能力与个性。有的学生擅长于某些学科而困惑于另一些学科,这是正常的现象。此外,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但未必能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 要以他人的激励与奖赏为契机,借助“你干得好!”这一类社会性强化,增强他的“自己有能力”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得注意这两点,仔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哪些学习课题是自己的专长所在并及时予以鼓励和奖赏,就一定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要的不仅是单纯的鼓励的话语,而是提供建议和忠告,使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倾,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学生愈是年长,这种忠告愈是必要,以免陷入划一的“努力主义”的泥坑。

  1. 互帮互学的氛围

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之间的相处一般是亲密融洽的。他们互相借阅图书, 一道游戏打球。差生也同样,每日每时都与学友平等相处。这种课堂生活之外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似乎是支撑差生适应班级集体的一根支柱,可惜这一点往往被教师忽略了。差生倘与教师有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那么来自教师的激励就会被自然而然地接受。但一般说来,情况并非如此。在差生眼里, 教师是冷酷的“管家婆”。因此,即使是充满温情的激励的话语,也会被视为严酷的压制。但在亲密的伙伴中间,即令短短一句话,也会感受到莫大的温暖。这样,当差生碰到学习困难时,来自同学的帮助和鼓励就成了一个极大的推动力。

因此,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与班级建设截然分割开来。要使所有学生用功学习,就得创造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的人际关系。有了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哪怕是再严厉的斥责,也会视为善意而被接受。而在冷酷的班级氛围中,教师无论怎么鼓励,也会受到学生的各种抵御和反抗。

在课堂生活之外多多接触,注意生活引导,是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的条件。不过,课堂教学本身也必须从班级建设的高度加以改造。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精心组织教学,以求“全员参与”、“全员发言”,但往往流于形式。要知道,全员起同等作用未必能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应该让不同学生发挥不同的作用,时而 A 生担当主角,时而 B 生担当主角,而且随学科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而经常改变,总之,让每一个学生起到适于其个性的作用。这样,即使差生也能受到来自班友的激励,从而使学习活动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