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与教学

提高差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条件“饥饿感”与学习动机

人在空腹时会求食,口渴时要觅水。在从事学习活动时也会感到某种欠缺——精神上的空白。这种精神上的欠缺意识,不妨谓之“饥饿感”。这是一个生僻的用语,但却是论述学生学习动机的最贴切的词语。

从原理上说,要强化学习动机,其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强烈的“饥饿感”。可惜这个原理尽管不言自明,但一般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重点放在教学技术上,而放在着重制造学习动机的基础——“饥饿感”上的,似乎极其罕见。

提起制造“饥饿感”,也许会令人感到愕然。但从差生的特质考虑,却是最重要的条件。所谓“制造饥饿感”,就是使学生从“饱食终日”的心理状态下摆脱出来,使之感到某种精神上的“饥饿”。但是,现代的学生一般都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无所用心,不思进取, 甚至精神萎靡。对于这种学生,恢复制造“饥饿感”的教育,乃是重要的课题。有的外国学者主张,现代的家庭生活不能过分满足儿童的需求,在衣、食、住等所有物质生活方面最好是使之过稍微俭朴一点的生活,使之有所不足,这是很有见地的。不仅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是同样。信息的洪水汹涌而来,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是很多的。例如,觅书的需求源于知识的饥

饿,对于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来说,书籍不可能是需求的对象。当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源源不断地提供在他面前时,他是不会主动寻觅书籍的。这样,信息过多剥夺了知识饥饿感,因此,提供给学生的书籍不能过滥,即使教学上必要的读物,也应当等待其需要时才提供。无论在学校、家庭,都不宜提供过多、过滥的参考书籍。

再者,作为积极的动机,应通过种种的体验,使之意识到“未知的世界”, 培育求知欲。觉悟到无知,是创造“饥饿感”的契机。在这里,必须使学生直面未知的世界。学生被紧捆在课桌上,这种体验就少了。从广泛的体验中培养兴趣和爱好乃是培养动机的重要方面。

当然,提出这种主张,不能期望教师和家长在一个早上就能做到,不能急于求成。但是,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开刀,不管对差生如何倾注心力施以各种教育疗法,也是于事无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