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教育的基本原理

在差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地认识到,教师对差生的理解制

约着差生教育的方向和方法。仅从现象上去抓取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学习困难并对症治疗,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学习问题是同人格、性格密切相关的。

教师对差生不能只停留于主观、表面、片面的理解上,否则,指导行为也必然是主观、表面、片面的。对差生的理解,必须从主观、表面、片面的层次提高到客观、本质、全人格的高度上,这种理解,是超越了一般的调查、观察、测验之类的技术范畴的,它必须求得教师同差生心灵上的沟通。可以说,发现每一个差生的潜能是差生教育的始点,其终极目标是培育差生的“自我教育力”。所谓自我教育力(或称自我实现能力、自我理解力)是一个概括性概念,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自学能力(判断力、表现力、创造力、思考力);自学意欲;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力、自我调整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差生,应当倡导两条原理,一是“全人格理解”原理,就是, 必须多侧面地而不是凭人格的一个侧面去理解全人格;二是“移情性理解” 原理,是指师生之间在同欢乐共悲戚的心心相印关系之上所形成的理解。

要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发展课题。这里有“运动能力的发展课题”、“智慧能力的发展课题”、“手艺技能的发展课题”、“社交能力的发展课题”,等等。而统率这些能力发展的核心课题便是“人格发展课题”。这种“人格发展课题” 存在两个特征,这就是“累积性”与“适时性”。所谓“累积性”是指某一时期的发展课题一旦未实现,就不能转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课题;所谓“适时性”则是指各自的发展课题的实现都有一个适合的时期。一旦错过了,便难以实现。这样看来,加强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各阶段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巴班斯基概括的差生教育三原则也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第一,差生是千差万别的,造成差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人施教;第二,发展性原则,教学必须促进学习发展,对差生也是如此。应着眼于差生的一般发展,而不迁就其弱点,在不脱离其原有水平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差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以便从根本上克服学业不良现象; 第三,主要矛盾原则,教师应善于全面地综合地分析研究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设法查明主因,因为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更好地理解差生吧,他们拥有不可剥夺的学习权与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