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础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在对话中培养幼儿的语言性智力。对话伴随着情景,有助于幼儿理解。比如,当妈妈说“这辆电车开得很快”时,孩子的身体正随着车子晃动,他还看见窗外景色急速掠过。有了这种具体经验,“快”一词虽然抽象, 孩子也很容易理解。对话的长处就表现在这里,对话是构成幼儿语言性智力的有效方法。当幼儿不仅记住词汇,而且能够掌握对应于语词的概念,并依据概念思考时,才能谈得上语言性智力的培养。否则,哪怕记住了再多的词汇,考分再高,也不能说语言性智力有了提高。

既然对话同幼儿的语言性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那么应当有怎样的对话模式呢?根据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研究,中产阶级家庭亲子之间的对话以精密型编码者居多,下层阶级家庭对话以限制型编码者居多。所谓精密型编码是指叙述详尽,包含复杂的句法结构,富有逻辑性;限制型编码则是叙述简短,句法结构简单,非逻辑性。另外,精密型编码所用的词汇也比限制型编码丰富。伯恩斯坦认为,这种口语的差异是造成儿童智力差异的原因。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限制型编码也能充分地表达意思,但要处理复杂的信息,非依赖精密型编码不可。因此,只进行限制型编码会话的儿童,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不足,造成学业不良。所以,与儿童对话时应尽量运用精密化了的口头语言。在对话中,并非一方说话,一方接受,而是有双向交流的, 因此必须促使孩子作出积极的反应。比如可多采用提问或提示要点的谈话, 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并作出反应,避免命令式的谈话。可以说,作为理想的对话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促进儿童作出积极的反应。

上面阐述了依靠口头语言培养语言性智力的条件。当口头语言得以良好发展,有了比较扎实的语言性智力的基础时,儿童就会显示出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当他看图画时会指着旁边的文字问:“这个怎么念?”儿童进入这个阶段,就可以授之以文字的读写了。不过,应以回答儿童提问的方式施教, 片面地灌输是难以奏效的。

其次是表象构成力的培养。表象是实物的映象性印象,所以,感知实物的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发展表象构成能力。有报告说,在色彩绚丽、玩具很多的房间里长大的婴儿比在单调的白墙壁房间里长大的婴儿,注视能力的发展更好。不仅婴儿期,在幼儿期和儿童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不但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注视能力,还有助于发展表象构成能力。

然而,表象并不是实物的映象本身,它不像照片的映象,它渗入了许多感知者的选择与想象。映入眼帘的刺激多种多样,只能从中选择必要的部分形成表象。这种选择是在旧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幼儿的认识发展。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通过这些经验将学到的东西化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这种选择。

再者,表象的构成需要有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表象鲜明,保持长久。因此,发展幼儿想象力非常重要。当今许多幼儿园都在致力于丰富幼儿的表象,把幼儿带出幼儿园,直接接触自然和社会,让他们感受各种事物, 这是指导的第一阶段。但在这个阶段,表象还未必能同知识和想象力结合。因此第二阶段应是幼儿回园之后,同他们交谈所看到、所经历的事物,或通过画画、表演等手段表现这些事物。经过这个阶段,表象才会更加鲜明,成为用于判断和理解的媒体。不过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在第二阶段的指导中不能灌输成人的表象,教育不能刻板划一。只能鼓励幼儿凭借自身的想象加以表现,不能这也不许画、那也不许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