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编码

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信息——学生未知的知识,学生则必须予以处理。能否成功处理新信息,乃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关键。现在,我们借用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模型,叙述处理新信息的心理过程。

第一阶段,来自外界的信息进入眼、耳等感觉记录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仅仅识别色、形、音一类的物理特征,而未进入决定学生理解程度的心理过程。当然,若有感觉障碍,信息不能输入,理解也就无从产生。

第二阶段,记录的物理刺激符号化的阶段。例如,当学生接受了“h”和“ong”这一声音刺激,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红”这一颜色概念。这一赋予物理刺激以概念涵义的心理过程,就是符号化的心理过程。当新信息以课文的形式呈现时,就得让学生知道构成该课文的词汇用语;当教学新的原理与法则时,其解释词必须是学生业已懂得的。因此,教师应当精心琢磨用词,必要的时候,要花一番用种种不同的词汇说明同一事物的功夫。不过在现实中, “听不懂课”的学生并非不理解教师的一个个用语,而是不能从总体上作出处理。

因此,必须着眼于第三阶段,即信息在头脑中加工改造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逐字记住课文信息,而是要读通它的意图,进行能动的信息处理,有时可按自己的方式加以归纳,有时要改用自身具有的知识和词汇加以处理。这种能动的信息处理,谓之“精密编码”。

要真正弄懂所学内容,就必须好好地进行这种精密编码。为了促进精密编码,必须保证两个条件。

其一,要充分保障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处理信息,进行信息的精密编码。之所以有的课堂教学失败,是由于在导入阶段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展开阶段

的时间不充分(展开阶段是提供新信息,并围绕新信息进行多视角分析的阶段,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各种分析,不能主动地使信息得以精密编码;由于教师讲述时间过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 学生的信息处理就会流于肤浅,不会有进行精密编码的能动的心态。

其二,要准备一些不进行信息精密编码便不能完成的课题。在教学中, 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往往不必作深入思考也能回答,这种教学,没有信息精密编码的必要,学生也不可能有“真正弄懂了”的体验。因此,应当准备一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与其多而杂地提问,不如少而精地提问。叫学生回答的问题,必须予以变形、改组,不能只是让学生原原本本地复述已学过的知识;联结、综合若干知识点,而不是零星知识的复现。这样的提问,有助于精密编码。

此外,还可要求学生记笔记,即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写摘要和小结,通过这种作业,培养独立进行信息精密编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