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智能训练要求”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一、宇宙环境(人类的第四环境) 1.操作能力:

学会使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并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明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形成。

  1. 绘图能力:

能够画出 6 月 22 日和 12 月 22 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用该图说明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的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状况。

  1. 计算能力:

能用区时计算时差,并能用时差解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4.理解能力:

理解潮汐涨落对航行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影响。5.比中辩异:

解释月球自然环境和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异。

二、大气环境(人类的第三环境) 1.用图能力:

学会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解释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和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并说明对流层、平流层、黾离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应用能力:

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3.知识应用:

根据低层大气温度随时、空变化的规律,解释“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这一地理现象。

4.绘图(繁图化简):

学会绘制水循环简图,说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组成。5.说理能力:

读等压面平直、弯曲,高低气压示意图,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6.绘图(设计新图):

学会绘制北半球 7 月份和 12 月份海陆风向图。

  1. 推理能力:

学会用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推导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信风、西风的特性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1. 读图分析:

初步学会用连续两天的两幅天气形势图,分析天气变化过程。9.知识应用:

举例说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0.阅读能力:

阅读课文,说明人类影响气候的途径。

三、海洋环境(人类的第二环境) 1.综合分析:

学会用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曲线图,联系世界降水分布图,说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的规律。

2.案例分析:

阅读世界主要洋流分布图,分析寒暖流对气候、渔场形成的影响。

四、陆地环境(人类的第一环境) 1.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形观察,学会辨别当地主要地形类型,并能说明其特征。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地质观察,说明其特征。

  1. 知识实用:

学会阅读简单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对开发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并能说明其理由。

  1. 观察研究:

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说明对地形变化的影响。4.识别能力:

观察岩石标本,学会识别三大类岩石。5.说理能力:

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正面或负面影响。6.认知能力:

学会阅读河湖水位变化图,说明径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7.多视觉思维:

列举河湖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利与弊。8.实地调查:

调查家乡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现状,并谈谈建议。9.设计能力:

初步学会用地理要素图(方框表示)反映生物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10.类比分析:

比较水稻土、紫色土、红壤、棕壤的性质,说明其分布规律及其合理利用。

11.抽象说明:

说明两地各自具有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并比较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2.知识再现:

列表比较各自然带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