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突破难点教案设计
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大气环流》一节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确定其为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有三:其一,从教材的知识体系上看,大气环流极其复杂,新概念多达二十几个,而且十分抽象。比如:“动力高压”、“热力高压”、“中纬西风”、“信风”⋯⋯;其二,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特点上看,高一学生处在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阶段,课堂上注意力不容易持久,攻克难点的毅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够强。其三,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部分知识讲完后学生问题多,通过各级考试反馈失分多。
然而只要教学方法得当,这一难点是可以突破的。教学中我采取分散难点,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黑板上画出北半球图,同时设疑:赤道与极地低空与高空气压将如何分布、风向如何?学生用上节课学的知识是可以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的。在黑板上画上单圈环流图。
第二步,如果加上地球自转因素,那么,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大气将如何运动?边讲边画图,重点讲清低纬第一圈环流的形成, 然后逐一导出中、高纬环流圈,即出现三圈环流及四压三风。这里再穿插大气小循环训练,让学生自己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
第三步,再加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因素,借助于气压带、风带季节变化图(制一幅大型挂图)得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变化而移动,从而使全球气候复杂化。这里教师可通过实例加深学生理解。比如,举出地中海沿岸的巴塞罗纳城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来巩固新知识,并引起学生兴趣。
第四步,大气下垫面是不均匀的,由于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加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东亚、南亚形成季风环流。这里借助 1 月和 7 月气温、气压分布挂图及 1 月、7 月亚洲、太平洋、印度洋气压分布图,讲清由于气温的季节变化导致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和风向的季节变化,并讲清楚东亚季风为什么最典型,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四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这时应及时进行课堂训练,从而达到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发现问题补充讲解的目的。具体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幻灯打出这样的训练题:①画出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四压三风图。②指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③在世界空白图上画出 1 月东亚、南亚某地风向,并简述其成因。
在整个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牢牢抓住解决大气环流的关键,即气压与风向的关系;②突出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板图的作用;③不断设疑,给学生思维以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④用简单明了的板书(或利用幻灯片)展示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加深记忆联想;⑤适当的训练并及时反馈,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依据。
(崔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