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团”知识分析教案设计

一、“气团”知识浅析

讲天气,离开了气团知识,不仅说不清锋面的知识,而且对气候的理解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1. 气团及其特征

气团被定义为:在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以高中学生接受能力来讲,这一定义不仅符合公认的说法,而且只要稍作解释便可以被学生接受。

气团的范围,一指水平范围,常介于数百千米到数千千米之间;一指垂直厚度介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之间。

从气团范围可见,广阔的地球表面,可以容纳的气团数量相当多,由于气团并不是固定在地表某一地区,而是先形成在某一个地区,然后再从这一

地区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地区。

比如,在高压区可以形成气团,空气缓慢地围绕高压中心旋转,并在这一旋转过程中,渐渐地使气团深受下垫面的影响,取得气团在温度、湿度和垂直稳定度上的性质一致,这种高压区,即气团形成的地区,称为气团源地。例如,亚速尔高压就是气团源地之一。

气团因其形成的源地不同,所以气团的性质也不同。按热力性质可分出冷气团和暖气团两大类。要指出这里的冷与暖是相对比较而言的。一般讲, 形成在冷源地(如冬季北极地区)的气团称为冷气团;形成在暖源地(如热带太平洋)的气团称为暖气团。假定有两个气团相遇,气温低的称冷气团, 气温高的称暖气团。

气团在源地形成以后,在它离开气团源地运动的过程中,随着所经过的地表性质和气团内部空气垂直运动的改变,它的物理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气团的变性。例如,冷气团达到的地区, 气温下降,而气团本身却因为吸收了较暖的地表的热量,气温有所上升;而暖气团达到的地区,气温上升,而气团本身却因为失势,气温下降。

冷气团多来自高纬干燥的陆地,湿度较小,冬、春季节常表现为干冷天气,在它往低纬度地区迁移时,如果前半部风力较大,会出现风沙、浮尘天气,使能见度变坏。此外,由于它低层增温,使气团内垂直稳定度降低,常出现不稳定的对流性天气。如夏季会出现对流云系与雷暴天气。冷气团内的天气有明显的日变化,中午或午后低层增温,对流发展,出现或增强了不稳定性天气。夜间低层辐射冷却,气层稳定,对流性天气消失或减弱。如移至湿度较大的地区后,清晨还易形成雾、露、霜等天气现象。气团内部地区的风,白天加大,夜晚变小。

暖气团多来自低纬地区或海洋,湿度较大,当它移至冷地区后,低层变冷,稳定度增加,对流不易发展,由于气团内水汽、尘埃、烟粒、杂质常常集中在低层,所以能见度差。当低层降温较多时,会出现平流雾,也可能出现现层云,层积云,甚至下毛毛雨。

  1. 气团的地理分类

上面,人们据热力分出了冷暖两大类气团,如果再细分,即在上述两大类气团中,据源于陆地或海洋,则可分出:陆地冷气团、陆地暖气团、海洋冷气团及海洋暖气团。

鉴于气团形成源地,结合温度、湿度、源地的地理位置,或者讲根据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及下势面性质,人们作出了气团地理分类。课本中讲“根据气团形成的源地,又可将气团分成冰洋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极地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及赤道气团”,实质上指的是地理分类。当某气团单一控制某一地区时,天气仅受气团的主要性质控制,比如我

国冬季,在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时,天气寒冷干燥。而夏季,在热带海洋气团控制下,天气暖热,湿度较大,气层不稳定,对流云系发展。只有在原有气团被新移来的气团取代时,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的极地大陆气团被极地海洋气团取代时,天气会变化,而在两种气团交界地区天气变化最为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