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鼠疫的自然疫源性

鼠疫是一种通过媒介跳蚤传播,流行在啮齿动物中间的动物地方病。鼠疫的存在与周围的地理环境、生物学条件有密切关系。它年复一年地发生在限定的地理景观内,并在一次流行后,以某种方式保存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成为再次流行的基础。据古生物学研究,鼠疫动物病在地质时期的第三纪, 距今三千万年以前已经形成。人类社会形成以后,由于接触或被媒介昆虫叮咬,将鼠疫传染给人,造成人间鼠疫。但是,人对于鼠疫菌种群在自然界的保存,并不起任何作用。

这种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不依赖于人类,病源体、媒介及储存宿主三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适应,在其种族延续中长期存在的现象,被称为自然疫源性。由自然疫源性引起的疾病称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自然疫源地。

世界上人间鼠疫虽然得到控制,但是,鼠疫自然疫源地并没减少,一些自然疫源地还不断被发现,动物中间,特别是野生啮齿动物间的鼠疫还广泛流行。因此,在鼠疫自然源尚未根除和无害化以前,随时都有人间鼠疫流行可能,鼠疫仍对人类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