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代的饮水卫生
我国人民至少在四千年前就已经知道挖凿水井,注意饮用水的水源卫生和保护。在河北省邯郸涧沟四千年前的遗址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两口干涸的水井,口径约 2 米,深约 7 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水井。
据三国时刘熙《释名》载:“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井水是经过过滤渗透而形成的,所以水质清冽。饮用井水较之江河湖塘水更为清洁卫生。因此,数千年来,在村落或人们聚居之处,一般多挖有水井以作为供水的水源。人们也往往以“乡井”两字代表有居民聚居的村落或地方。所以有“背乡离井”的说法。在城市中则有“市井”。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 “俗言市井者,言至市鬻卖当须于井上洗濯,令鲜洁,然后市。”说明在我国古代,无论是乡村或城市,井已经相当普遍。
在我国历年出土的文物中,有为数不少的古代陶井圈、井栏等。1972 年, 从嘉峪关新城汉代墓葬清理出一批画像砖,其中有一块画像砖的画,画的左方有一水井,右方有两个妇女抬着一副置有水缸的架子,她们正朝着水井走去,准备抬水。另一块有朱红书写“井饮”两字。这些文物证明我国人民饮用井水的久远历史。
我国古代,人们为了维持水井的清洁与用水安全,特在井旁建有井围或井栏,在井口制备井盖。这些措施对于维护井水的卫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井水是地下水的一种基本类型。这种水由于通过砂土的过滤,不仅水质
良好,而且水量稳定,可作为良好的供水水源。
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渗入地下的雨雪水和通过河床、湖泊渗入地下的地面水。按照地下水的存在位置和流动情况,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一般水井多为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是指第一个不透水层(粘土、页岩、岩石等)上面的含水层
(砂、砂砾、砂性土壤、石灰岩、岩石裂隙等)中潜存的水,存在的深度可由二、三米到十几米。浅层地下水一般比地面水清洁,因为经过地层的渗透, 滤去了悬浮物及大部分微生物,因而浑浊度、色度较低,细菌含量远比地面水少;但由于溶解了大量的矿物质,从而使水的硬度、氯化物、硫酸盐等含量增高。
水质的成分,是依水源所在地点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对人体的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书中提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秃与瘿人;⋯⋯。”所谓瘿病, 在中医学上主要是指甲状腺肿。据实验证明,在饮水与食物中长期缺乏碘质的情况下,往往会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所谓■,是脚肿的疾患,躄是瘸腿。在长期饮用含有某种过量的化学物或不正常的水之后,易引起身体发生某种畸形或病变,这在现代科学中也已得到证明。
此外,我国人民在几千年前已知水质的清洁程度与所在地点有着密切的
关系。公元 1 世纪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 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使之然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地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否则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这是有关水源、水质及其卫生影响的更为详细的论述。
实践证明,把水煮沸是一种很有效的消毒方法。我国人民很早就有喝开水的良好习惯。宋代庄绰的《鸡肋编》说:“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 就是说,即使是普通老百姓,在出门路途中也一定要喝煮开的水。另一方面, 我国人民几千年以来有饮茶的习惯,而泡茶必须用开水,这样也可说是对饮水进行一次有效的煮沸消毒作用。这对水质较差的地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