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山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我国学者在六十年代初已对海拔 3456m 的当地世居者和由平原移居高原者(简称移居者)作肺功能检查。移居者进入高原后呼吸频率(BR)及潮气量(TA)迅速增加,使每分钟通气量(VV)骤增,而最大通气量(MVV)与平原无异,致使通气储量百分比(VR%)显著下降,劳动后易出现气促。动态观察发现在适应过程中 BR 首先下降,继之 TA 下降,约需 4 个月~1 年方达到自然的充分习服状态。
对新的移居者进行以气功为主的全面锻炼结合呼吸体操,可将呼吸习服期缩至 2 个月。青年移居者的肺活量及 MVV 与其在平原测定的基础值相近, 不因移居地海拔高度或移居久暂而有所不同,其数值且与世居者一致。七十年代,我国学者在海拔 5000m 地区测定健康人在静息状态下其呼吸中枢对PCO2 通气反应的阈值,发现阈值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不论移居者或世居者均是如此。
在平原,用吸入不同成分的气体造成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方法,对高山习服良好和有过多次严重高山反应史的平原世居者,测试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功能。发现有高山反应史者对低 O2、高 CO2 或低 O2 加高 CO2 混合气体的通气反应均大大低于高山习服良好者;表明化学感受器通气反应性的个体差
异与高山适应有一定关系。
我国学者在海拔 3700m 地区分析了世居者和长期移居者的两组健康人的心脏 X 线照片。心脏面积超过预计值 10%者,世居组中为 36.8%,移居组中为 50.5%;肺门血管扩张且肺基底部血管分支稍见缩窄者,世居组中为 5.2
%,移居组中为 8.7%。结果表明,生活在高原的健康人群大都有一定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少数有右心负荷增加现象,此改变在移居者更为常见。高原低氧环境对循环功能的这种影响和用心脏听诊法、心电图、心向量图、肺血流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发现一致;改变的程度随海拔高度和劳动强度的增加而加重。在移居已 1~2 年的受检者中发生的肺动脉高压,当吸氧或返回平原后,肺动脉高压较快缓解,表明这种改变是可逆性的,主要由肺小动脉收缩所引起。因此认为,高原健康人群中的肺动脉高压固然增加右心负荷,但同时可使部分灌血不足的肺组织得到较好灌注,保持较好的通气/血流比例, 提高了通气效益,而这种肺动脉高压以及右心负荷的增加对于健康人来说又是生理上容许的限度内,是循环功能对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这些受检者不但无临床症状,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可以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
用测定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方法观察长期生活在海拔 5000 米地区的健康移居者的左心功能,发现射血前期(PEP)延长,左室射血时间(LVET) 缩短, PEP/LVET 增大,但射血分数(EF)尚保持在平原水平,表明持久处于高原低氧环境的移居者的左心功能虽有一定改变,但尚未对左心搏血功能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随着海拔高度和劳动强度的增加,也出现心率加快, Q
-TC 延长和右室肥厚心电图出现率增多的现象。还观察了健康受试者在海拔 500O 米高度重体力负荷下的心电图,发现有缺血性改变者,登高能力较差。高原环境对人体血压影响如何?拉萨市血压普查发现高血压患病率在世
居者中为 22.17%,显著高于移居者(5.32%),后者与平原普查结果相近, 作者认为世居者高血压高发率多与摄入食盐量较大有关。如以收缩压≤90mm 汞柱作为低血压标准,移居者中低血压发生率为 11.61%,且随移居年限增加而增多,世居者中低血压发生率只 3.84%,且多见于 30 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