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恶性肿瘤控制的现状和新概念
- 控制恶性肿瘤的新进展
- 在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学和肿瘤生物学的研究中,已经认识到 80
%以上的恶性肿瘤是直接或间接的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由于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开展对恶性肿瘤生物特性的有关研究,如 DNA 重组、癌细胞的逆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信息核糖核酸的合成等,对肿瘤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为诊断和治疗癌瘤展示了新的前景。经过数十年对癌变规律的研究,已在多种肿瘤病因学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就使癌症的一级预防,即从消除病因或阻断致癌途径和致癌过程成为可能。
- 恶性肿瘤的一级预防:控制或消除肿瘤的病因因素,或阻断致癌途径和过程,从而达到防止肿瘤的发生,是恶性肿瘤一级预防的目的和内容。一级预防的实施,必须经过现场研究观察,病例对照研究、动物实验、
前瞻性研究等大量实践和较长期的随访,积累大量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资料,制订预防方案后加以执行。
目前,国内外认识比较一致,且已进行了大量癌瘤一级预防工作,举例如下:
①口腔癌:高发区印度等国的口腔癌与咀嚼槟榔、烟叶有密切关系。应
开展各种宣传,改变这种不良习惯,提倡讲究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并作适当的处理。实践证明,这样就能使口腔癌得到控制。
②食管癌:我国各地一级预防食管癌的经验是防霉去毒,服用药物阻断人体亚硝胺合成,使用钼肥,改变饮食结构和习惯,戒烟酒,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密切随访食管粘膜增生者,近年现场干预试验还分发维生素 A、C 药片, 取得较好的效果。
③胃癌:国内外一级预防胃癌的主要经验是提倡食物结构平衡,强调多吃黄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应用冰箱尽量保持食物新鲜度,减少摄入食盐, 少吃含糖多的食品和熏、烟、硝、泡类食物等。
④肝癌:国内高发区的一级预防措施是以防霉、去毒,特别是制定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措施,改善饮水质量,加强饮食卫生,补充加硒食盐,预防和及时治疗肝炎,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甲胎蛋白检测。目前国内外已重点试行在新生儿中进行疫苗球蛋白注射,可明显降低肝癌发病率。
⑤肺癌:主要是通过卫生宣传教育,制定有关法律,提倡不吸烟,开展戒烟运动,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或防止室内外环境污染,对职业因素采取改善、治理、监督和检查等措施,预防电离辐射,讲究饮食卫生等。
⑥宫颈癌:我国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进行。提倡性卫生及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关心妇女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治疗宫颈糜烂等各种妇女病。
- 恶性肿瘤的二级预防:实践证明,要降低癌症死亡率,关键在于对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癌症普(筛)查和经常性医学监护两种方法。
①癌症普(筛)查:近几十年来,癌症的普(筛)查方法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上还组织了多次专题会议进行科学评价,目前在推行的普查方案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国际公认有效的普查,主要包括宫颈癌、乳腺癌。国际公认对20~70 岁己婚妇女每三年进行一次阴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以有效地降低宫颈癌死亡率。冰岛通过此项普查,已使该国普查对象的宫颈癌死亡率降低 50
%以上,而未被普查者的宫颈癌死亡率继续有所上升。前苏联在全国农村妇女中曾经做到每三年进行一次此项检查。美国对乳腺癌的普查,是对 50 岁以上的妇女,通过专业人员实施的乳房门诊检查与乳房摄片相结合的普查方法,经十年随访,发现乳腺癌死亡率降低了 30%。现在除了 50 岁以上妇女要进行检查外,4O~49 岁妇女如果其母亲或姐妹有乳腺癌史的,或是 35~49 岁妇女有一侧患过乳腺癌的,都要接受上述检查。目前对妇女进行自我检查乳房的价值如何,尚未作出评价。
第二类:被国际上认为无效的普查,如肺癌普查,有研究指出,通过每四个月一次的痰细胞学检查和 X 线胸片摄影检查,结果发现,受检查人群与非普查人群的肺癌死亡率并无明显差别(分别为:39/10 万、41/10 万)。但近年有报告认为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可明显提高肺癌的早诊率。
第三类:国际上对效果尚未一致的普查。主要是胃癌和大肠癌。据日本对 6 组 42 个县市的普查结果表明,其死亡率变化有 5 组差别不明显,至今日本的胃癌普查经验已被国际上所公认。
第四类:是国际上尚不能进行评价的普查。如我国进行的大量癌症普查, 包括甲胎蛋白检测普查肝癌、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食管癌、EB 病毒 EA-VCA
及 VCA-IgA 检测普查鼻咽癌等,由于在设计上常常不设立可比的对照人群, 没有周密考虑各种影响的干扰,因而无法对普查的效果给予科学的评价。为此,需要重新按照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和研究。
②经常性医学监护:由于普查的参加率、普查及复查手段的灵敏度、检查者的技能和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漏检(即假阴性)是难免的。故在每次普查后的间隔期内会有一些虽经普查但未被发现的新病例出现。若在这间隔期对高危人群进行经常性的医学监护,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普查的效果。
有文献认为分级监护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即对一定人群,根据每一个体可能发生癌症的概率、高危因素的多少强弱等,划分为具有不同危险程度的组群。为高危险组,次高危险组、一般危险组等。然后对不同的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医学监护。常用的方法有癌症信号宣传,帮助与促使有初发症状的患者及时求诊;或进行专门的实验室检测;必要的 X 线检查、内窥镜检查、超声波检查;还可进行定期的症状随访等。根据上海报导,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分级监护实施五年,全部病例中的 21%诊断于早期,47%诊断于中期, 比不实施监护人群中病例分期的比率好得多,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现在,对那种受检人群不加选择的大规模“普查”,由于效益不高,已不再采用。而对几种常见癌瘤的高危险人群进行更有效,更易被人们接受的检测方法进行筛查,仍在国内外继续推行,并有较大发展,在国内已经发展到多渠道、多层次的“恶性肿瘤计划防治”阶段,从而使癌症二级预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诊断与治疗技术的进展: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如光导纤维、超声实时显像、电脑控制的
X 线和核磁共振断层扫描、激光、微波等引进到医学领域,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灵敏、可靠和有效的诊疗办法。现代医学的药物学、药理学、细胞动力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多学科迅速发展,不仅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新药,并在应用方案上更合理,从而明显提高了效果。并且由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也已经创造了特异性更强,疗效更高的微型“导弹疗法”。还因为基础和临床学科综合发展,扩大了癌瘤手术的适应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提高了术后生存率。特别是放射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深部 X 线到 60 钴,再到各种加速器,发展到“后装”放疗机,使放射技术与电脑技术密切结合,既提高了疗效,又减少了副反应。治疗方法从过去的单一治疗到综合治疗,再发展到学科综合治疗,80 年代又进入了“达到艺术境界的综合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我国独有的中医中药,在癌瘤防治上亦愈来愈发挥了祖国医药学独特的优势和显著作用。
-
病人的康复和后期处理的进展:首先是癌瘤病人的康复和后期处理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所重视,改变了缺少医护照顾的局面。我国各地兴办的康复医疗卫生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活动多种多样,
在医疗、生活、营养、心理和体格锻炼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切实的指导,针对癌瘤治疗后可能出现的机体完整性和生理功能缺陷而设计的各种康复设施、器械、食品等行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设在各级医院的方便病房和在病人家中建立的家庭病床,更为肿瘤病人及其家庭解决了种种困难,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生存量,延长了生存期。
- 控制恶性肿瘤的若干新概念
根据上海市报导,采用简便有效,安全可靠的检测方法(AFP),在认为‘没有病”的“健康人”中去“寻找”肝癌病例,结果与在医院“等待”病人来诊的早期、晚期和手术切除几项的比率差别非常显著。“找寻”组的早期诊断病人占 50%,晚期病人占 15%,手术切除病人占 50%;而“等待” 组,则早期病人为 0,晚期病人占 50%,手术切除病人占 10%。故上海市小肝癌手术切除的五年生存率高达 69.4%。事实证明,过去被认为是“癌中之王”的原发性肝癌,只要早期诊断,也是能够治愈的,术后存活十多年的病例愈来愈多。上海市杨浦区肿瘤防治院发展“常见恶性肿瘤计划防治工作” 六年来的总结资料,与工作前的资料相比,早中期病例合计所占的比例,胃癌从 34.1%提高到 52.5%,肺癌从 22.5%提高到 36.7%,肝癌从 17.1%提高到 37.1%,均有统计学的意义。
以国外恶性肿瘤控制现状与过去 30 年的情况相比,已产生了巨大变化。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研究委员会总结中指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肿瘤病例是由已知的,而且是可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三分之一的病例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对不能治愈的患者,治疗能明显地减少病人的痛苦。”这就是说,所有恶性肿瘤中三分之一是可以通过一级预防措施来防止发生的;三分之一是可以通过二级预防措施治愈的;还有三分之一,虽然晚期不能治愈,但可通过医护照顾,减轻痛苦。这就是对今天肿瘤防治工作的积极新评价,与过去认为“癌是不治之症”、“癌症不可治,不可防”的观点截然不同,这就是被称为 80 年代肿瘤防治的新概念。这种概念是在近年来肿瘤防治研究进展中孕育形成的,是有可靠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我们抛弃过去的陈旧观点,代之以癌瘤是可防可治的新观点,并不等于癌瘤的控制已得到了完满的解决。相反,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实际工作来进一步证实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最终实现控制恶性肿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