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目标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美术目标教学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应该了解和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本着“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宗旨,注重儿童个性品质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促成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根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并组织好课堂教学。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地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其相关的事物和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设情境和进行情感教学,借助多种手段来创造艺术氛围,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达到增强智力的目的。在情境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加强记忆,激发想象,积极思维以获取最大限度的感知。如第八册《画下美好的一天(日记画)》一课,要求学生把深刻的亲身感受或难忘的见闻准确地表现出来。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想象出如游戏、郊游、观看比赛、植树活动等精彩场面。有条件时可让学生参与表演、摹形、摹声等来加深直观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准确地表现出来。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情动于衷”,在情境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并与其产生共鸣,达到获取新知识的最佳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发掘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精神、上进精神及辨别事物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教育)。如在第六册《中国古代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课)》一课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幻灯和录像等手段带领学生置身于艺术作品氛围中,充满激情, 讲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艺术个性和中国绘画的伟大成就及民族风格,介绍中国画门类的划分及表现技法和画家的思维方式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再次,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童年期以后的造型能力的培养。锻炼他们眼、脑、手的协调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训练课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表现形式的技法。“双基”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正确的审美观指导下的艺术创作行为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技能训练课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形象特征观察、神态情调观察);如何比较(形象特征比较、艺术表现比较、理论概念比较),

掌握练习方法(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巧练习、工具使用练习、实践练习) 等。根据小学生学习兴趣浓、塑造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看看、画画、做做、玩玩,抓住儿童心理,培养美术兴趣,激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实践,把握特征画出自己的感受,力求趣味性与发散性,诱导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总之,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还要注意仪表整洁大方,谈吐干脆、亲切,语言形象生动、简洁质朴、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