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作为地质学教授,多年来发现有些学生迟迟不愿从事实验科学工作,尽管每个大学都要求学生学习一年自然科学课程,这使

我感到迷惑不解。不少学生只好把这一课程推迟到最后一年万不得已时才学习。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把自然科学知识提供给不

学自然科学的大学生,使他们感到有趣、具有娱乐性同时又具有知识性和现实性,而不是大学课程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桎梏。

到 70 年代后期,一位同事建议我写一些科学史上有趣事例,像通讯报道一样发表出来,于是我就萌发了目前这种介绍科学知

识的思路。作为一名专业的地质工作者,我自然而然地瞄准了地球科学,并把新创作的带插图的专题文章称之为“地质速描册”。

一位纽约的代理人在审阅了这些文章之后,认为这些文章过于专业化、面太窄,很难成为吸引大众的读物。我认为他的建议很

中肯,因为很难使大众都像我一样热衷于地质学。于是书名被改成《地球素描》,漫画也重新创作以便包括各个科学领域。这就需

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内容都饶有兴味。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重新学习那些充满情趣的学科。

我深知人们感兴趣的学科不同,所以我每天安排的专题各异。由于每天处理的专题不同,使我接触到怀有独特兴趣的许多读者。每天阅读一个专题,看看是否有趣;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这对读者来说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们的时代是个科学的时代,也是个充满问题的时代,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科学讲座,使讨论的主题多样化, 成为固定的形式而且卓有成效。很多读者告诉我他们每天读报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看专题报道《地球素描》,在了解了一项料学知识之后,才兴致勃勃地着手处理一天的事务。

我有许多有关大自然的珍闻奇事要解决,因此从未奢望跻身于科幻王国。事实上所发表的每一篇专题文章都经过认真研究。如果对某些资料的可靠性有了怀疑,我就把所探讨的问题作为假想提出来,或者干脆放弃。由于被科学魅力所深深的吸引,我认为事实比幻想更有说服力,而且从来没有在压力面前放弃对事实的追求。我一向竭力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对大自然的奇迹更好地理解,更加珍惜。

一开始,考普利新闻社把这些知识作为专题节目广播,不久,《地球素描》就被世界各地的报纸传播开来。我要证明科学会引起每个人的兴趣的初衷很快就如愿以偿了。很多来信告诉我们这些专题在各级学校被当作辅助教材,包括在有天赋学生和学习吃力学生的特殊班级,无怪乎教师把它们贴在广告栏上,或者把它们当作作业要求学生以专题讨论的内容进行准备。

最后我们终于收到教育工作者来信索取或订购《地球素描》。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直到 1980 年我才考虑把材料整理成册以书的形式加以出版。还有许多读者来信要求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由于人们不断提醒我收集到的堆积如山的资料,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我决心将其整理付梓,以飨读者。

书稿的体例大体遵照报纸上每日专题形式。材料都取自每日专题。但

是,鉴于报纸专题限于篇幅,只提供最低限度的信息(大约 60 个词配一幅插图),现在都重新加以探讨并写得更充实些。为了把报纸专题的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合书稿形式,我尽量使提供的内容适应各种水平的读者。从读过手稿的读者的反应中我发现,每篇文章的内容应当在读者想了解其他内容的时候及时改变话题。我们获悉典型的评论:每章内容的变换恰到好处,使人爱不释手。

绝大多数科普类书籍向读者提供了许多学科的局部知识,因此,书的内容都按学科组织编排。这既符合逻辑,也具有科学性。但是《地球素描》是科学园地的集锦荟萃。本书分成长度相当的若干章节,以避免使读者对某个专题陷入理不清的迷宫之中。当读者读完一章,他的注意力会集中在10 多个其他更多的题目上。此时,在一章结束时读者便可以掩卷回味,闭目养神了。

我妻子南希是位教师和图书馆馆员,为本书的出版在许多方面积极工作。她不但对写好的材料加以编纂、整理、修改润色,而且在各个方面的研究才能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她对地球的奇迹怀着浓厚的兴趣,她独立完成了几篇文章。她在每一页上都倾注了自己的辛勤劳动,因此,她作为合作者则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特别感激那些核实书中资料的准确性并提出许多有用建议的朋友们。我要向利克·赖特先生致意,感谢他孜孜不倦的审阅手稿,并提出一些极有价值的建议。我们特别感谢约德森·桑德森博士和哈威·威赛提尔博士抽出宝贵时间,以专业眼光编辑本书。

我们还要向最后定稿的哈莉特·戈劳克尔女士和罗恩·赛福博士表示谢意,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为本书匡谬补阙,使错误和不足降到最低程度。

我不揣冒昧地向读者提供一个机会,在这个变幻莫测、魅力无穷的自然王国里漫游,这当然是值得一试的经历,可以尽情领略其中无限乐趣!

菲利普·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