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调鳖和优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主要依据和方向

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代。《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并且正在发生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升级。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代,使之上升到新的等级,不仅关系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将对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产生长远的影响。”

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与产品结构,主要依据我国的供给结构和国际的需求结构,即既要从我国所具备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我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尤其是拥有数量可观的熟练劳动力, 包括熟练工人与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水平较低,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国工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也有相对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部分人力资源和工业基础力量,是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简单劳动密集型向熟练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转换以及提高各类出口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制约我们去选择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大、潜力足、前景广阔的产业为出口主导产业。由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节能与节约原材料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替代原材料的发明创造,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少。目前单位工业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只及本世纪初的2/5,不仅传统工业部门的消耗大大减少,而且新兴工业部门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更大大地低于传统工业部门,从而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目前,工业制成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从发展趋势来看,据世界银行报告预测,在未来的 10 年中,国际市场工业制成品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7.5%~9.7%。初级产品贸易则为 2.1%~3.4%,即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初级产品贸易增长的速度,其前景十分广阔。

据此,我国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与产品结构,首先要大力扶植机电仪化产业为出口主导产业:努力提高轻纺产业中出口产品的熟练劳动与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其出口传统产业的作用;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为出口战略产业。

(一)大力扶植机电仪化产业为出口主导产业

机电仪化产业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骨干产业,其产品大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价值高,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也较为有利。从要素密集度来看,机电仪化产业不只是高级智力劳动和专有技术、高技术等要素的

组合,也要有一般劳动、熟练劳动和中等技术等要素的组合,因而具有劳动、技术和资金等多种要素不同程度组合的特点,其产品档次也极其多样化,从而不仅发达国家、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可能根据自己要素禀赋的优势,发展其中层次适当的产品。机电仪化产品还具有广泛的前后向产业连锁,其产品出口可以带动原材料工业及各种加工工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一国产业结构层次,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机电仪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很大,目前世界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已超过万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 1/3 以上,而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从而不断扩大在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在需求结构中,既有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有不少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当前, 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机电仪化产业中,有许多部门的技术已退化为标准化或成熟技术,不少产品己处于生命周期中、晚期,失去了比较优势,正在收缩淘汰中。这就为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生产这些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机遇。

我国机电仪化产业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部

门,并已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体系。特别是经过 10 多年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总体技术水平又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机电仪化行业中拥有数百个科研和设计单位,有数以百万计的熟练技工,数十万工程技术人员和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及高级专家,又有出口成套设备和上千个援外项目的经验,工资之低廉,人数之众多,经验之丰富,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使我国的机电仪化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近几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很快,据海关统计,1985 年为 16.8 亿美元, 1990 年为 110.88 亿美元,1991 年为 141.3 亿美元,1992 年为 195.5 亿美元,

1993 年为 227 亿美元。1994 年进一增长到 347 亿美元。约占当年出口总额的

1/3。但在看到我国机电仪化产品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深刻认识到,这些产业离出口主导产业还有一定距离,主要是品种少、质量低、零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工作差。同时,出口机电产品的进口依存度也很大,出口越多,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和零配件也越多。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植机电仪化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做到多品种、多档次,并加快国际标准化和原材料、零配件国产化的进程。以适应国际市场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改善零配件的供应和售后服务工作,以树立我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

只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克服存在的不利因素,大力扶植机电仪化产业,尽快成为出口主导产业,并抓住国际上的有利时机,使机电仪化产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最大比重,大幅度地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是完全可能的, 也是必须做到的。

(二)努力提高轻纺产业中出口产品的熟练劳动与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其出口传统产业的作用

轻纺产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劳动密集度高,技术装备程度较低,投资少,能耗也少,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或目标产业。其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也在扩大,需求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发达国家由于劳动费用高而把它转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生产,使市场容量更为扩大。但是也要看到,目前世界轻纺产品的发展趋势是产品中熟练劳动与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附加价值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已从价格竞争发展到以质量、品种、款式为主的非价格竞争。从纺织品国际贸易的流向来看,

主销市场是发达国家,约占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 70%~80%,需求结构趋于成品化、多样化、系列化、高级化,并进而追求高档名牌产品和时髦产品。与此同时,轻纺产品出口还经常受到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所以形势也是严峻的。

轻纺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其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它结构完整,特别是纺织产业,绵纺、毛纺、麻纺、化纤、丝绸、针织、服装成龙配套,具有系统的加工能力,以及原料自给率高的优势。为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轻纺产业出口产品中的熟练劳动和技术含量,使我国的轻纺产品出口逐步从数量创汇型转为质量创汇型,在用足低加工度、低附加价值轻纺产品出口额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高加工度、高附加价值、低消耗、高质量轻纺产品的出口额度。这样,既增加了轻纺产品的创汇额,又在相当大程度上解除了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的限制。否则, 我国轻纺出口产品不升级换代,仍以原料型的纺织产品和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为主体,那么由于低层次轻纺产品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容易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掌握,因而其产品出口将受到他们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我们又没有多样化、系列化、高级化的出口产品供应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必将逐渐失去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运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生产技术,推动我国轻纺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出口更多的中高档产品,以充分发挥出口传统产业的作用。

(三)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为出口战略产业

优化出口产业结构,不仅要重视当前的主导产业,更需要着眼于培育未来的战略产业。我国未来的出口战略产业无疑将是高技术产业,这是出口产业结构中最高层次的产业,它包括生物技术、软件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等。从长远目标看,必须培育相当比重的高技术出口产业,才能真正优化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这是因为世界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高技术产业一日千里地发展,它的高技术知识含量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主导作用,因而只有加快发展高技术出口产业,并用高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将低加工、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发展为高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最终优化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

我国的高技术出口极具发展潜力。我国的科学家不仅数量多,而且素质高,因而具有高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级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智力密集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对我国是十分有利的,它无需太多的资金和设备,主要是使用人的大脑,而软件产业的国际市场容量很大,需求旺盛, 据国外预测,世界软件市场的销售额将从 1987 年的 550 亿美元上升到 2000 年的 11,000 亿美元,增速是惊人的。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和核能发电技术, 也具有价廉质稳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紧紧追踪国际高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潜力大的高技术产业成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出口战略产业,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此外,还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出口创汇农业今后仍将是创汇的重要力量,但它国内市场需求量大,供给能力有限,主要产品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不能靠挤压国内需求来扩大出口数量,这也不利于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看,农产品的出口比重将缩小, 而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额却在不断增加,农产品深加工的前景广阔。因此, 在世界农产品出口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必须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从粗放型转向

集约型,即通过提高加工深度,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含量,增加熟练劳动与技术含量,不断扩大农产品深加工品的出口。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出口售价,增创外汇,而且还节约资源的消费,从而优化了出口创汇农业的内部结构。从上可见,我国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整体结构,二是调整和优化各类出口产业内部结构。通过对出口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过对出口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出口产品的价值;从而在整体上对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