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并没有明确提出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这是有许多原因造成的。从客观上讲,有历史的原因、有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从主观上考察,在我国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左”的倾向和几千年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50 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的条件下, 我国大力发展同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并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建设。当时,周恩来同志曾指出:“关起门来建设的想法必是错误的。不用说,我国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长期内还需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援助,同时也需要同其他国家发展和扩大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而且即使我们在将来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后,也不可能设想,我们就可以关起门来万事不求人了。”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的报告》第 41 页)但是,进

入 60 年代后,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以及中苏关系破裂,国际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将自力更生方针同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这就必然导致走向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文化大革命”期间, “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歪曲自力更生方针,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几乎成为禁区,把闭关锁国状态推向极端,使我国经济处于封闭状态。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 冲破阻力,排除万难,经过两年多的艰巨工作,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在国内,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清理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经济上重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健康道路。在国外,我国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日外交正常化,中美建交,我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改善; 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这就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 年 6 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 第一次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他说:“我国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国外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1981 年 11 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 年 12 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国新宪法。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最终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