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的皮筏子

滔滔黄河从撒拉人的脚下流过,流向中原大地。撒拉族、回族的健儿们, 也多少次踩着皮筏子走向兰州、银川、包头,开辟了水上贸易交通。至于用皮筏子渡河,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所谓的皮筏子,就是用吹起来的几个甚至几十个牛、羊皮袋扎绑而成的筏子。这种筏子轻巧坚实,装载量大。据说, 一个大皮筏子能装运几吨羊毛。过去,水上好汉们从黄河上游放下大皮筏, 运载着货物向东漂流。黄河上游水急流湍,还有许多暗礁漩涡,稍不小心就会筏散人亡。可是撒拉族、回族的筏子手们从来不害怕,他们机智勇敢,左盘右旋,最终都能将货物运达目的地。皮筏子往下漂流,疾如箭矢,而回来时只要把皮袋里的气一放,就是一个背架,艄公轻松地背到黄河上游来。这比笨重的木船、木筏当然要经济实用得多。然而,如果没有超人的胆识和精熟的航行技术,皮筏子也是玩不转的。

说起这种皮筏子来,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学问。据考证,这种皮筏早在汉代时就见于史书。后汉时有个护羌校尉邓训,驻节青海管理羌人。黄河边的一些羌人部落起兵造反失败,还不肯投降,而跑到黄河南边去了。邓训便是利用这种皮筏子运兵到黄河对岸,将造反的羌人征服了。

黄河上的皮筏子,轻巧而适用,因而逐渐普及到整个西部地区,在湟水、洮水上都有皮筏子的踪迹,在西藏还变成了皮船,在大江长河上往来航行, 成为过去得力的水上交通工具。所以明代初年高僧宗泐经过青藏高原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西去诸峰千万层,帐房牛粪夜燃灯。马河只许皮船渡,戎地全凭驿骑乘。”马河即大河。

皮筏子的牛皮袋很大,没有很好的肺活量是吹不起来的。过去在黄河边上,常常可以见到筏子客们在使劲吹牛皮袋,他们的肚子、腮帮子都鼓得圆圆的。他们一口气能吹起一只皮袋。所以村子里如果有人说话过了头,人们就会讥笑他是“吹牛皮”有的还直接说:“有本事到黄河边上吹牛皮袋去, 别在这儿瞎吹。”有的学者考证,“吹牛”或“吹牛皮”就是起源于吹皮筏子。

在今天的黄河上,皮筏子虽然少见了,但皮筏子客们种种传奇故事,至

今在撒拉人的家乡还广泛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