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流派的安多藏戏

兴起于寺院的藏戏,有各种不同流派。安多藏戏是藏戏三大流派之一, 形成于青海、甘肃的一些寺院,其中以隆务寺和拉卜楞寺贡献最大,因而这两个地方的藏戏也就最有名。

早在清代初年二世夏日仓活佛主持隆务寺时,就派了不少僧人到西藏深造。他们带回的诸多文化中,就有西藏藏戏。到三世夏日仓时,藏戏已被列为寺院的主要宗教活动之一。之后经历辈活佛的支持和戏剧艺人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后来,拉卜楞寺院的浪仓活佛曾到北京等地,观看了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人演唱的京剧,从中受到启发。他归来后,吸收民间、宗教曲艺,重新设计唱腔、韵白、伴奏等,大大推动了安多藏戏的地方化。拉卜楞寺和隆务寺相距较近,相互影响.隆务寺的藏戏就从拉卜楞寺的藏戏中吸收了许多成份。

隆务寺有自己的藏戏团,除了在寺院宗教活动期间演出外,还不时在其它藏区演出,具有一定影响。1957 年宗教改革,隆务寺藏戏团解散,一些艺人还俗回乡,在家乡组织起藏戏剧,从而使藏戏从寺院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后来还被专业文工团等搬上现代舞台,进一步使藏戏登上了大雅之堂。1981 年以来,黄南州文工团推出了《诺桑王子》、《意乐仙女》、《苏吉尼玛》等藏戏剧目。尤其是《意乐仙女》,在北京、济南、上海、南京、广州、香港等地演出,以其独特的表现程式和韵味获得广大观众极高的评价,艺术界誉之为“青海藏戏甲天下”。

藏戏传统剧目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白马文巴》、《苏吉尼玛》、《顿月顿珠》,号称“八大藏戏”。不论哪派藏戏,这八出戏都是保留剧目,安多藏戏也不例外。在黄南,除了八大藏戏外,他们还有自己的一些剧目,如《雍奴达美》、

《松赞干布》、《牟尼赞普》、《丹巴达布》、《冉玛拉》以及有关《格萨尔传》的剧目等。剧目众多,内容丰富。

藏戏的传统表演程式是,先由一位表演秆出场向观众祝福,并简要介绍一下剧情。紧接着,演员上场表演,大多戴着面具,用鼓钹伴奏帮腔。演出大致分三部分,首先是“顿”,开场酬神、祈福、介绍角色等;其次是“雄”, 是正式的剧情表演;最后是“扎西”,也就是结尾,演员们载歌载舞,祝福祈祥。民间和一些小寺院藏戏演出,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形式。虽然有些程式化和简单化,但比较接近原始状态。

有些地方特别是专业剧团则对表演程式进行改进,删除了冗长的程式或宗教仪式,增加戏剧的现代效果,并伴奏以各种乐器,配备以布景道具、音响设备等,人物角色除少量妖魔鬼怪戴面具外,大多采用面部化妆,演唱则将原来的一唱到底改成唱、白、舞、演为一体,从而使戏剧效果更加强烈, 感人至深。

不论是原始的还是现代的,安多藏戏都具有自己民族的浓厚色彩,令外乡人耳目一新,大饱眼福。如果碰得巧,既能欣赏到黄南州文工团的具有现代气息的藏戏,又能欣赏到民间或寺院的具有原始风味的藏戏,更会令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