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纳川里看高抬
塔尔寺西北有一条纵深 20 多公里的深谷。这里有西宁人夏季最喜爱去的郊游胜地水峡。这里还有驰名河惶的社火高抬。这条深谷便是西纳川。
西纳川的得名是因为元明以来,藏族西纳部落曾在这里游牧。“西纳” 之名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写作“斯纳”。元朝时,西纳首领与蒙古皇室联姻, 势力很大。在西纳川还建有著名的萨迦派寺院桑珠林寺,清时改宗黄教派, 西纳活佛一直是青海有名的活佛系统。桑珠林寺则毁于浩劫,其旧址便是今天的上寺村。
西纳川现在是汉、藏、回以及蒙古族等杂居的地方,民族风俗相互影响, 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考察河湟多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理想地方。其中, 尤以春节时演出的社火节目“高抬”最为有名。
“高抬”,在其它地方或叫“芯子”,或称“铁芯子”,但西纳川的“高抬”艺术水平甚高,风格独特,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七开始一直到十六七,西纳川处处有社火,欢乐的小调响彻云天,荡满山谷。高抬却是少数的几个村特有的节目,人们公认最好的是干户营和西拉科的高台。千户营村原是西纳活佛的属地,相传有一“干户”曾奉命驻营在这里,所以叫“千户营”。西拉科是一个大村,从行政上又分为六七个村,是清代著名的“驻京呼图克图拉科活佛”的“娘家”,地以部落而得名。现在这两个地方虽然也有藏族,但居住的主要是汉族,汉族人家都自称是明代从南京珠丝巷迁来的。有诗写道:“溯祖喜说珠丝巷,春节社火闹若狂。最是高抬技巧好,千户拉科名久扬。”
按照传统时间,西拉科演出社火是正月十二日,千户营则是正月十五日。届时村子里人山人海,尤其是千户营村,最多时达二三十万观众。
每当这日上午十时,社火便出院了,沿着主要的巷子开始表演,直到下
午三点左右才收场。社火队伍中,前边锣鼓喧天,唢呐声脆,大队的社火队伍宛如长龙,舞腾而行。高抬则作为重点的压轴节目走在后边,远看如彩云联翩翻动,由儿童们扮演的各种传说故事人物,在空中彩云中歌舞,飘飘欲仙。高抬队伍长达二三百米,远看简直像一条彩色的河流。近看,只见底下架子由四人肩扛,四人旁扶,架子上鲜花遍插,高达一米八九的故事人物单脚踩鲜花之上,上边一手伸开,手持一花瓶或镜子,瓶、镜上又单脚站一米八九的故事人物。有的是站两人甚至三人,扎扮技艺,令人赞叹,又有几分惊险。群众形象地把上边站一人的叫做单杆子,站二人的叫做双杆子。扮演者均是四五岁的小男孩。角色文则绣袍宝冠,羽扇典籍,武则兜鍪盔甲,刀枪剑戟,背插四面小旗,头插两支长翎,飘然悬空,英姿勃发。高抬两边是十余杆高达五六米、彩绸层层装饰的“拐子”,一则陪衬装饰高台,二则可以保护高抬。均由健壮男性举执。
西纳川的高抬扎绑时很有讲究,民间艺人们讲究高、玄、直、雅。“高” 就是要有高度,一般有两层房屋高,从下面仰视,觉得高入云霄。与全国各地“芯子”比较,这里的高抬要高出一二米。“玄”就是巧妙,如上边的演员单脚踩在下边演员手持的一面圆镜上或矛尖上,给人以危险至极、心惊胆战的感觉。“直”就是整个高抬要干净利落,扮演的角色精干直立,最忌东倒西歪或者衣冠不正。“雅”就是表现内容符合人们的传统观念,一般多是“猴拜观音”、“状元夺魁”、“连贵卖水”、“二度梅”、“子龙过江”、“穆柯寨”等。
正由于如此精心制作,西纳川高抬早已美名远扬,千千万万的观众以一睹这里的高抬为最大幸事。西宁的城里人也坐着汽车专程来欣赏,其它州县的艺人还带上礼品来拜师请教,或请西纳川的艺人去他们那里现场指导。
伴随着高抬艺术还有一些奇特的民俗讲究。据说,看的人越多越好,人们把附近的庄稼地踏得土细如尘,这年的庄稼就会丰收。又称,千户营高抬, 每年必有一个小演员在扮演时要哭,否则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