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茅台”互助头曲

倘使尝了湟源陈醋,再去喝一杯互助头曲,那是十分惬意的。

从西宁出发,往东北方向行 30 多公里,便来到了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县府威远镇。只见楼房林立,杨柳成荫。在众多建筑中,十字街头的鼓楼和河边的酒厂最引人注目。前者是古香古色的古建筑,建于 1624 年(明天启四年)。后者是现代化建筑,醇香的酒味从墙内飘出,令人陶醉。

威远,在藏语中叫“诺木斗”,意思是“森林之地”,从词义可以知道以前这里森林茂密,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1535 年在这里首先设了威远营堡,驻扎军队。1930 年互助县成立,威远堡成为县政府驻所。

别看互助建县时间不长,“威远烧酒”却是很有名气。互助地处祁连山下,气候温暖,盛产青稞。汉族、土族群众就用青稞酿造“酩酼儿”酒。河湟人好客豪饮,他们用这种度数低而后劲大、清香爽口的酩酼酒招待客人, 定叫客人醉得像一滩泥似的趴在地上,方肯罢休。当然,能饮者喝它一坛两罐的不在话下,人们称之为“酒坛坛”、“酒拉拉”;“拉拉”即短桶。

威远烧酒,历史久远。相传那是 300 多年以前,一位山西的酒把式到河湟取经传宝。在威远镇,他尝了酩酼酒,发现异常清香,就问是用什么水酿的,当地人给他指了一口井。他舀了井水尝了一口,认定此水是龙泉,可酿好酒,于是在这里置房买屋,巧妙地把山西的酿酒法与青海的酿酒法,取长补短,融为一法,以青稞为原料,用井水酿造。不久,第一缸“威远烧酒” 产生了,很快得到了青海“酒仙”们的好评。从此,威远烧酒一直走俏市场, 更增添了豪饮者们的酒兴。他们喝上几杯后,常常高兴地唱道:

黑青稞熬下的威远酒, 八仙们喝上着醉了; 五峰的山上浪会走, 尕妹们领上着醉了。

“千里驮酒一路香,开坛十里游人醉。”过去甘肃、宁夏、西藏、新疆、

陕西等地都有客商驮运威远酒做生意的。虽然如此,毕竟是手工作坊,产量有限。解放后经多次试验改进,并配备现代化酿造机器,于是威远烧酒更以“互助大曲”的牌子垄断青海酒市场几十年。人们以饮互助酒为荣,将其大曲、二曲、三曲分别简称为“互大”、“互二”、“互三”。

最近 10 年,互助酒质量更高,名声更大。互助酒厂生产的互助头曲、青稞液等连续在国际国内博览会、名酒评比中获金奖。尤其互助头曲不仅走红国内市场,而且在独联体、蒙古等国十分走俏,青海人反而难以买到了。于是,客人来了,摆上一瓶互助头曲,主人家脸上就有光彩;如果携上两瓶去访友拜亲,那会受到热烈的欢迎。省内外人把互助头曲称为“小茅台”。比如在宴席上,若问喝什么酒,主客人都会回答:“当然是小茅台了!”青海的酒家们喝了天南海北的酒后说:“还是我们青海酒香!”

“小茅台”出自互助,通往互助的这条公路比以前可繁华多了。人们一个劲地往互助县城跑,都想法搞它几瓶。还有不喝酒的也跟着跑,那是想看一下酒乡的盛况,闻闻从厂子里直接飘出来的酒香。

要想了解高原的酒文化,最好请到互助县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