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就是黄河之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的诗句脍炙人口,壮人胸怀。那么,那汹勇澎湃、滔滔东去的黄河的初源在哪儿呢?

穿进星宿海的上流有三支,从北向南依次为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曲”是藏语,为河的意思。三河来注,哪一条是源头呢?

扎曲长 70 公里左右,流长远不及其它两河,另外水流量也不大,还经常处于干涸状态。因而人们从未把它当黄河正源看过。

约古宗列曲夹在扎曲与卡日曲的中间,长约 100 多公里,水流也不小。当地有些藏民习惯上把它叫做“玛曲”,也就是黄河;而把约古宗列曲上游部分叫做“玛曲曲果”,意思是黄河源头。过去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歌:

巍巍的巴颜喀拉山从哪里来? 她来自神异的冈底斯山;

滚滚的黄河水从哪里来? 她来自奔腾的约古宗列曲。

50 年代,科学考察队正是从当地民间的叫法和民歌中得到启发,沿着约

古宗列曲西行,找到她的尽头,并把这条河定为黄河正源。“约古宗列”的意思是“炒青稞的锅”,因为那里是一片盆地,好像是一口椭圆形的锅。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以炒面为主食,而炒面正是用炒熟的青稞磨成的。炒青稞的锅是他们生活中的必用工具将盆地比为锅,说明了藏族同胞对黄河源头的重视。

注入星宿海的河中最靠南的是卡日曲,藏语意思是“红铜色的河”。这条河在 50 年代后的 30 多年问虽未被地理工作者重视,但在藏族民间,也有把她视为黄河正源的。从古代讲,明代朱元璋当皇帝时期,有个名僧叫宗泐, 他奉诏出使印度求佛经,往返经过青藏高原。他回来时曾路过河源,夜宿山中,饮河源水,并写下了一首《望河源》的诗。据历史地理学者考证,他夜宿的正是卡日曲河边。他在序中说:“予西还宿山中,尝饮其(河源)水, 番人戏相谓曰:‘汉人今饮汉水矣!’其源东抵昆仑(按:阿尼玛卿山)可七八百里。”由此可见,明代时当地藏族就有把卡日曲当黄河源的看法。从当代看,虽然自 1952 年后把约古宗列曲定为黄河正源,但民间仍然有把卡日

曲作河源看的。有人还说,把约古宗列曲也叫“玛曲”也可能是以前的事: 地理变化,有的大河干涸,而有的小河可能变成了大河。

根据各方面的情况,1978 年夏季,科学考察再次到河源考察,发现卡日曲的确比约古宗列曲长 25 公里,流域面积也大 700 多平方公里,水流量也大一些。于是,又认为应以卡日曲力黄河正源,并从卡日曲最初的源头算起, 准确地计算出了黄河的全长是 5489 公里。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 4830 多米。这个高度与黄河入海处相比,那真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河源地区雪峰绵亘,湖泊闪烁,相映成趣,辽阔草原上珍禽异兽随处可见。这里藏族同胞更是民风淳厚,热情好客。河源在召唤着勇敢喜游的人们。